即时新闻

广州环卫工张继标

把“粗活”变“绝活”

来源:广东建设报     2021年07月23日        版次:08    作者:

     张继标在工作中

  

  

  

  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誉建业,通讯员成广聚、吴镝锋、陈李臻报道:粪便处理一直被认为是最脏臭的工作之一。但在广州,有这样一名党员,坚守粪便处理一线岗位29年,他用青春演绎当代“时传祥”,成为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时传祥精神的生动样本。

  他就是张继标。张继标1992年进入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一直从事粪便清运、粪水池疏通等工作,这一干就是29年。

  

  “凭努力挣钱吃饭,一点都不丢人”

  

  1992年,20出头的张继标刚到无害化处理中心参加工作。他回忆,上班第一天就被扑面而来的恶臭熏得“翻江倒海”,甚至不停呕吐,“回家一拿饭碗就想到车间的各种工作场面,不断恶心、反胃,吃不下饭。”

  据介绍,当时由于设备落后,掏粪工人工作辛苦。而且在社会上地位不高,工资偏低,单位的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家里人心疼地劝张继标换其他工作,当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他,张继标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他的内心却又有种不服输的倔劲,“别人都能干,我为何不能干?”张继标说。据回忆,当时班长多次找他谈心,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关怀,车间的老职工经常与他一起交流、坦诚相待,他们在岗位上坚守十几年,有的甚至三十年,这种坚守与家庭温馨般的集体氛围感染了张继标,于是他重新鼓起干劲:“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挣钱吃饭,一点都不丢人”。凭着一股倔劲,他坚持了下来,这一干就是29年。

  

  高峰期曾一天处理1000多吨粪便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无害化处理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工作强度大。粪便进行简单的渣水分离后,主要靠人工处理:要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把粪渣、垃圾铲入斗车,再一车车推到垃圾车里,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从各种渠道运送来的粪便不仅脏臭无比,还夹杂着许多砂石等垃圾,遇到大的粪团,张继标要用铁锹铲、用手去拉,这是一项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苦累活,粪水总是溅得全身到处都是。

  广州的夏天炎热漫长,出于劳动防护的需要,张继标在工作时要“全副武装”:全套密封的工作服、长统水鞋、16层纱口罩、橡胶手套,长筒水鞋——这样的装束,不干活已经是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粪便常常是在吸粪车上发酵了一个晚上或几天的,卸放时粪便奇臭难闻,隔着口罩传过来的气味还是让人恶心难忍,上一天班下来,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到下班时手套、胶鞋里也能倒出水来。“阿标(张继标)是个爱干净的人,每次工作完回家,怕味道影响家人,总是第一时间洗衣服。”张继标妻子如是说。据了解,过去高峰期时,张继标每天要承担1000多吨的粪便处理任务。

  

  “现代掏粪工”把“粗活”变“绝活”

  

  时光飞逝,转眼间,曾经20多岁有着一股子冲劲的青年张继标,已经成了年近五十、同事口中的“标哥”。近年来,粪便处理逐渐走向机械化、现代化,清理卸粪池也改成了机械化作业。张继标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铲车和液压挖掘机的操作技术,成了一名技术过硬、能独当一面的“现代掏粪工”。同时,他还考取了电工证,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方法。据同事介绍,他平时注重钻研维修技术,把“粗活”变成“绝活”:在输送系统岗位上,他通过耳朵倾听输污泵的响声就可判断出泵的运转是否正常,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检修效率。

  2007年,因工作能力突出,张继标光荣入党。据单位介绍,虽然身处一线基层岗位,但他仍能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总支和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尽管工作辛苦,但每次支部活动、党员学习,他从不缺席;尽管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每次学习都认认真真做好笔记,积极撰写心得体会。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员理论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线上线下学习齐头并进。张继标克服信息化水平薄弱等不足,耐心向其他党员干部请教,不断提高线上学习水平,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市城管部门智慧党建APP等软件上,始终紧跟步伐,积分名列前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为降低病毒粪口传播风险,张继标主动担当作为,第一时间投入防控一线。在庞大的工作量下,他还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到公交站协助测温、维持秩序,倡导大家戴好口罩,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继标用一身“正能量”诠释了环卫工人的时代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