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田滨河广场内景 |
吕田镇镇区中心 设计概念及思路 |
吕田滨河广场夜景 |
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双向动力,其中镇区的公共空间兼顾城乡公共服务,对于镇区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镇区从人口特征、就业形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非城非乡”的特征,镇区建设也与城市和乡村的建设都有较大差异,因而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建设策略。 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滨河广场环境改造项目,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在解决实际需求的同时体现地域特色,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并增强其情感归属,从而为镇区中心重新营造活力。 项目背景与分析 吕田镇位于从化区北部。滨河广场项目位于吕田镇区中心的流溪河两岸,未改造之前的场址片区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基地周边交通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调查发现,流溪河左岸及右岸分别有一所幼儿园和小学,居民往返两岸频次很高,而镇区中心唯一的跨河桥——吕田大桥是必经之路。但人车混行的吕田大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时,学生在狭窄人行道上往返,既危险也影响机动车通行。 ——镇区中心环境品质有待改善提升。镇区中心是乡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方式可以促进城镇转型,并逐渐成为衡量整个城镇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吕田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镇区内流溪河水质清澈、镇区外山林秀美青翠,但目前镇区缺少镇民交流互动和亲近自然的公共场所。 ——吕田悠久历史文化缺少载体呈现。民俗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区域建立吸引力的重要基础、建设品牌的精神内涵。吕田镇有丰富革命历史,镇内狮象岩遗址是广州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还有远近驰名的美食文化,但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历史文化缺乏承载的空间场所。 地域性设计策略 分析后认为,地域性设计策略应从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和彰显历史文化三方面切入。 ■将自然环境设计最大化融入场所与环境中 ——规划布局灵感源于自然环境要素。流溪河是滋润哺育吕田的母亲河,规划构思取自于流溪河的蜿蜒形态,优美的曲线与场地轴线相结合,形成规划的主要结构。曲线栈道与河岸有聚有分,将广场内各节点空间有机联系,当人们行走在河流两岸的栈道上,仿佛徜徉于柔美的水流之中,身心放松愉悦。 ——引入自然活水并结合地势形成台地。设计以河水水位倒推水渠标高和渠畔小广场的标高,节省了以水泵抽水的额外开支和后期维护的麻烦,同时依托地势高差形成丰富多层次的空间效果。渠中水的深度常态保持40公分,人们可放心下水嬉戏。 ——运用乡土材料体现地域特色。设计优先选用当地常用的乡土材料,如鹅卵石、细石等,营造出一个让当地居民觉得熟悉和亲切的场所,例如在紧邻广场入口处的滨水长堤中使用黑、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水洗石,使优美灵动的曲线平台更富层次感。 ——配植凸显个性与地方特色。以吕田本地的龙船花作为主要灌木,三角梅和爬藤布置在河岸边,柔化河岸边界,水渠边种植鸢尾花。广场上的景观乔木为蓝花楹,待到花开时,漫天的蓝紫色与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栈道旁以桂花与香樟间隔种植,夜晚桂花带来阵阵清香。 ■以人性化的实用型设施满足社会需求 设计首要以实用性的功能规划来解决社会需求,以达到镇区中心活力营造的目的。 ——建设步行桥以改善交通。为改善吕田大桥上人车混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及缓解镇区交通不便的状况,在本项目中增建了风雨同心廊桥,桥长77米、宽7.6米,结合水利工程设置。廊桥的建成缓解吕田大桥的交通压力,成为了学生上下学的主要通道。 ——设置丰富节点满足不同需求。位于主要轴线上的长廊跟随栈道曲线的韵律,是场地内的观赏点;半圆的剧场紧邻河岸,可在平日里为居民们提供小型表演和活动的场所;散布在场地内的小广场营造出轻松和闲适的氛围,让行人和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此。 ——以使用人群为基数的规模量化。根据人群数量设置了不同规格的桌椅:两人石凳适合私密谈话和情侣小聚,四人石桌适合家庭聚会,六人石桌可供小群体互动聚餐,长廊座凳则给独处的人放松小憩,而流线形的云亭则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可同时容纳40人聚会。 ■在点线面结合的场所中彰显历史文化 将吕田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融入吕田滨河广场的建设中,将优秀传统乡土历史文化的融入镇民日常生活。 ——经济、人文和红色广场形成面。 规划将广场分为经济生活、历史人文和红色革命三个主题区域,采用深色花岗岩铺地强化区域边界,在不同区域的交接处设置小品和雕塑形成各自区域的场所感。中央主节点广场的景观中轴线的制高点处,以故宫金水桥样式设计两座鸢尾花环绕的拱桥,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提升行人经过时体验的仪式感。东侧的文化主题广场上由弧形水渠环绕形成展示区,其中的中央地景为1:1000的吕田镇地图,在地图上以农事为主题设置了群体雕塑“吕田人的一天”。 ——线性栈道传承悠久历史。通过弧形栈道构建整体的空间结构,总长245米,宽4米的弧形栈道将各主题区域串联,将各区域统一为韵律感丰富的和谐整体。通过地面材料的界定、植物选择的搭配、灯光氛围的营造等方式,实现滨河广场整个项目的场所氛围营造和空间环境叙事。蜿蜒的水渠引入流溪河水,穿针引线般将散布广场各处的大小节点串连起来。 ——细节的点中体现文化元素。以当地乡土石材为载体,利用铺石、雕刻和雕塑等设计手法,通过抽象图案与文字提炼将吕田灿烂的文化转化为生动的形象,植入广场环境之中。如吕田镇地图,由黄、白、黑三色鹅卵石铺制而成,以黑色象征土地,以黄色代表河流,白色代表道路,地图上以农事为主题设置了群体雕塑“吕田人的一天”,有磨豆腐、酿酒、摘三华李、收稻等六组人物雕塑,引发本地人的情感共鸣、展示本地的农耕文化。 建成使用后评价 滨河广场经各方协作与共同努力,历时约半年分三期逐步建成,项目探索了镇区中心的活力营造方式。为了评估实施的营造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项目团队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使用后评价工作。 将吕田镇滨河广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选取工作日及非工作日的四个典型活动时间段:早上8点到9点、12点到14点、下午17点到19点、晚上20点到22点,调查广场使用人群的行为。主要调查方法为现场观察、拍照记录及使用人群标注、典型使用者问卷调查等,通过调研认为:广场使用人群特征为全龄段覆盖,以青年本地人为主;活动行为特征为全时段发生,以节点为主要聚集;总体评价为整体满意度较高,配套设施待逐步加强。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发现,基于地域性设计策略在小城镇公共空间融入当地特色自然风貌、提升当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设计实践,可以较好的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并具有显著提升当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效果。 结论与展望 小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激活内力,激活基地内常驻居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将居民作为建设营造中的重要一环。吕田滨河广场以激活镇区中心活力为目标,从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彰显文化特色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面貌和解决镇区基本诉求的同时,融入吕田地域特色元素,激发镇区居民的情感共鸣。 该项目通过全过程设计与使用后评价,深入的探索了适用于小城镇中心的活力营造方式,在理论上充实了镇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研究,在实践上为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全国的镇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对以镇区带动乡村从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道格玛设计合伙人、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羊城设计联盟)秘书长,深耕大湾区城镇化建设规划与设计,并躬身入局参与乡村振兴开发与运营,将设计生产、学术研究与商业运营三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