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英语考试火爆至此,但这对家长来说并不意外。近年来,考级“焦虑”愈演愈烈,背后的这些参与者,无论是无奈、无意还是故意,都或多或少助推了这场焦虑的蔓延。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拿不到好成绩这个硬通货似乎很难快乐。在愈加激烈的升学压力下,谁也不敢在“军备竞赛”中放松警惕,焦虑不已的家长,只能想方设法给孩子“加餐”。 广州一所中学校长透露称,现在要求小升初不能跟任何成绩挂钩,而实际上还是“要看一些东西的”。 公立教育越来越标准化,为了寻求升学路上的差异化优势,各类考级、证书等非标准产品,就开始成为“超车”的工具,很多家长认为有这些证书的“加持”,子女在升学道路上会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有一类家庭是“考一代”,家长尝到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甜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并不能免除自己及后代的危机感。将自己的生存策略传递给下一代,让子女成为“更有价值的劳动力”,就成为他们认可的、带给子女安全感最靠谱的途径。 还有一类家庭各类资源相对匮乏,让子女通过应试升学,是他们实现家庭代际流动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不惜花重金,让孩子超前学习,因为“这是唯一的希望”。甚至有家长投诉教育局的减负政策,“凭什么干涉我们孩子的正常学习?” 虽然近几年,教育部门相继叫停不少知名的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能参与的有一定含金量的考试越来越少,一些家长为了加分,不断寻找新的“赛道”。即便单纯叫停这项考级,焦虑的家长也会在别的“赛道”上找补回来。 山村的孩子想去县里上学,县里的孩子想去市里上学,市里的孩子们又想争取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为了“掐尖”招数花样百出。这个链条的两端,同时加剧了考证焦虑。 择校的动力显而易见。今年4月份,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公布了今年的财务预算,在支出预算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的数值十分可观。 面对与名校有明显差距的家门口学校,有多少家长可以坦然接受?只要有家长想方设法让子女进好学校,蔓延开来的焦虑就会刺激更多家长,加入择校大军,让孩子考各种证增加筹码就成了必经之路。 近几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民办学校吸引了硬件、师资、人才等优质资源,发展十分迅速。因为招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民办学校为了打造名校IP,会采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生源质量,“掐尖”动力十足。 媒体还揭露了一些民校的“掐尖”招数,比如冬令营、竞赛、学习等,相应证书也成为指标之一。 此外,我国教育培训市场体量巨大,超前教育和焦虑营销,已经成为培训机构吸引生源的两大法宝。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缓解焦虑一方面需要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资源不均衡是一个老话题,如何解决,从韩国废除精英高中的做法中,或许能得到启示。 在韩国,高中事实上被分为“一流”和“二流”,“掐尖招生”很普遍。韩国教育部近日宣布,将废除精英高中,统一转为普通高中,以消除入学不平等问题。同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超过约合120亿人民币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就如同有的家长感叹:“如果公办学校都这么牛,民办学校还有什么‘尖’可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