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训琪 |
■李静波 |
■赵莉瑜 |
■任杰 |
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多位省政协委员就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提案和建议。其中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受到了多位省政协委员的关注: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及省政协委员夏涛共同提案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李静波也在提案中建议,广东中考、高考改革逐步增加体育分量。他们都希望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学校及家庭等对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 建议先把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姚训琪表示,去年省政协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调查,从1985年至2015年,广东青少年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注:其间学生体质健康考核标准已向下调整了三次)。一项针对广东省部分高中的学生体质状况研究也显示,尽管学生体质状况总体及格率高出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率,但在各项指标结果分析后,依然存在许多超低体重及超体重现象。女生在短跑能力方面成绩较差,男生在中长跑能力方面还需提高。 他个人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也留意到学生近视率高、肥胖率增加、耐力等基础素质下降的问题。“现在高一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好,因为都是经历过中考体育的。到了高三就最差。但在许多学校,体育课被挤占的违规办学行为并不少见。” 姚训琪认为,体育课屡屡被随意挤占的背后,折射出的无疑是体育在学生综合评定与升学指标中权重低、考核严肃性明显不及文化课等问题。考虑到高考仍然是学业投入的指挥棒,他今年带来提案,希望把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 对于此提案可能带来有关“体育不应是技能考试,而是生活习惯培养”的争论,姚训琪坦言已经有心理准备。他坚持认为,在体育锻炼形成生活习惯前,可以通过技能训练的模式,哪怕是让学生被动、任务式地参与,也能从客观上达到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分步走的形式。姚训琪建议,可以先把体育考试纳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考过了,才能有资格参加后续的等级性考试。 建议广东中考、高考改革逐步增加体育分量 中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同样引发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李静波的关注。他也在提案中建议,广东中考、高考改革逐步增加体育分量。 他表示,2019年广东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粤东粤西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的调研”,发现体育课、体育设施、学生体质等情况不容乐观。面对这些情况,应该多管齐下,从教学资源、场地设施、考试内容上共同解决。 “广东相比许多省份,中考体育分数偏低,应该提高。”李静波表示,许多省份已经统一提高了中考体育分数,如云南省2020年100分;河南省2016年70分;安徽省2018年60分。而广东省分数高低不一,整体偏低。如广州70分、佛山60分、珠海45分、中山40分、深圳30分。因此,李静波建议,逐步提高广东省中考体育分值,2021年70分、2022年80分、2023年100分。 他还建议,在广东的高考3+3的改革中,增加“+3”选考体育的内容。即在3的内容中,增加体育选项。高考体育考试内容,可以考虑:耐力素质:中长跑;速度素质:50米跑;力量素质:立定跳远。 ●省政协委员赵莉瑜建议: 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教育互认 省政协委员、广东犹九投资集团董事长赵莉瑜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互认互交的建议》。她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教育互认互交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工作,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互认互交管理办法及系列细则。 赵莉瑜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互认互交有助于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还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在提案中,赵莉瑜建议出台粤港澳三地部分高校在校生课程学分互相认定、生源互换的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内地学生在港澳就读享受的基本教育资源优惠政策;制定在粤就读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学生与内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交通、旅游门票等方面优惠政策。 赵莉瑜还建议,推动支持香港、澳门高校到广东各地市开设分校或合办学校,将港澳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带到内地,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并鼓励粤港澳三地高校积极开展相互承认的特定课程学分、开展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实现三地教育无缝对接,“打通三地教育深度合作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在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赵莉瑜建议可以积极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建设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的多种形式,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 建立全省统一指引, 让特殊儿童得到合适的融合教育安置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今年的集体提案关注提升广东省小学阶段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安置实效的问题。 作为提案的执笔人,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主任、副教授任杰表示,当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中,对特殊儿童安置缺乏规范统一的筛选、评估工具与工作指引。她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特殊儿童安置工作指引,涵盖的内容可以包括特殊儿童的转介与筛查、评估与教育诊断、分流与安置、评价与追踪等。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特殊儿童评估工具与指标,让特殊儿童得到合适的融合教育安置。 任杰指出,调研中发现每一所开展融合教育的普校都要自己探索如何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地方政府的指导也参差不齐。另外,普校教师与管理者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欠缺,普校教师对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的认识有限,在开展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融合教育的多重安置形同虚设。 任杰介绍,融合教育安置主要有三种形式: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教班,其中资源教室对每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是必要的教育补充与辅助。但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个别教育计划无法有效开展,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 另外,融合教育的社会宣传也存在不足。特殊儿童父母都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普通民众更加不了解。 为此,任杰建议,在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岗位,根据融合教育学校的特殊学生的人数、障碍类型、资源教室与特教班的设置等情况进行确定并严格执行,保证师资力量。另外,她建议要加强对普通学校科任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教育内容除了涉及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让普通教师掌握一定的个别教育计划制定能力。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提升社会公众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尊重及对融合教育的接纳。编撰特殊儿童教育手册、融合教育知识手册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何生廷 吴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