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产业共建提升“造血”功能 精准扶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广州海珠助力梅州大埔丰顺稳步脱贫振兴

来源:新快报     2020年06月29日        版次:05    作者:林钢威 、朱清海

     ■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当地群众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员工在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陶瓷工厂制作陶器。

     ■恋墩村贫困户罗开辉在养鸭场里干活。

     ■驻村干部林骊桓(左)协助农户装运苦瓜。

  种蜜柚、大棚蔬菜,种稻养鸭……曾经的贫困户罗开辉,经过帮扶成了恋墩村的种养能手,实现了脱贫致富。事实上,恋墩村只是广州海珠区帮扶梅州大埔的一个缩影,在海珠区全力帮扶下,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喜人,产业共建结硕果,为地方脱贫振兴注入新动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

  朱清海

  ■图片:受访者提供

  

  @恋墩村

  扶贫干部吃苦 贫困村民吃甜

  “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小学,平时需要人照顾,我不能出去打工,家里没有多少收入。”在大埔县茶阳镇恋墩村,罗开辉对记者说,以前,他一家人挤在旧房子里,全靠他一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贫困户为什么穷,心里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能精准施策,真正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海珠区海幢街驻茶阳镇恋墩村第一书记林骊桓说,驻村后,他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入户访贫,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找穷因,因户因人进行精准帮扶。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罗开辉种植蜜柚规模从原来的300棵扩大到800棵。2019年,他家的蜜柚就卖了4万多元。除了蜜柚,他今年种了5亩水稻,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另外养了300只鸭,这些又将给家里增加更多收入。现在,罗开辉一家人早已搬进了自己的新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5月,得知苦瓜收购价被压得很低,直接影响到村里几户贫困户的收入后,林骊桓马上将这一情况上报帮扶单位,通过单位发动党员群众踊跃参与消费扶贫“以购代捐”,仅用一天时间就收到了1000多斤苦瓜的订单,及时帮助贫困户解决“卖难”问题。他说:“扶贫就是身体力行,自己吃苦贫困户就能吃甜。” 

  “恋墩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177人,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林骊桓说,帮扶四年以来,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2016年的1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5万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大埔角村

  活化红色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

  走进大埔角村红色广场,有一间修旧如旧的老屋,屋内一棵杨桃树枝繁叶茂。据史料记载,1941年9月,中共南方工委书记方方曾住在这间老屋。附近的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展示了此地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店铺林立的大埔角圩,琳琅满目的地方特产吸引了游人的目光。“活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海珠区琶洲街道驻枫朗镇大埔角村第一书记王伟说,大埔角村作为“红色村”,这几年增设了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等节点,成功打造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2019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超过1万多人,带动大埔角村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结合大埔角村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帮扶大埔角村建成了两个光伏扶贫发电站。“有了扶贫电站持续带来的收益,贫困户就多了一份收入。” 王伟说,不仅如此,通过投入帮扶资金317万元入股相关企业,仅2019年就获得收益22万元,全部分给贫困户,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2019年,帮扶单位采取“产业帮扶,即收即销”方式,将贫困户的农产品“聚散为整”,不断壮大农产品“供应库”,积极开拓农产品销路。经过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村合作社与琶洲电商企业顺利对接。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摇身变成“直播达人”,直播带货拉动消费,为贫困户的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王伟说,目前,大埔角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300人,贫困户在家庭收入、住房安全、子女教育、基本医疗、饮用水、通电、电视和网络等8个方面全部落实达标。2019年,全村所有贫困户均已实现稳定脱贫。

  

  @工业园

  带动群众就业 实现稳定增收

  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8.4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海珠区对口帮扶丰顺县以来,海珠区与丰顺县合力共建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渐完善,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产业共建成效显著,助推丰顺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

  2019年,随着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企业服务大厅、招商展示中心、高端人才驿站、非公企业党群服务中心、非公企业工会等机构陆续开通和进驻,极大改善了园区服务环境,增强了企业入园投资信心。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9个,总投资107.15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9个,在建项目11个;新签约入园企业3家,预计投资总额20亿元。园区基本形成了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制药、高端智能制造四大产业板块。

  “丰顺就是好地方,就业不用去远方。”随着越来越多产业项目落户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企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在广东汇威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公司有关负责人肖卓成介绍称,目前,该公司已吸收当地贫困户18人就业,扶贫车间的员工负责装配电视机,每人每月工资3500—4000元。

  在大埔县高陂镇,占地500亩的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同样喜人。目前,已有12家优质的陶瓷企业入园。入驻企业——晏弘陶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的基础硬件设施很完善,产业集聚更方便企业用工和人才引进。”海珠区和大埔县同心协力,把产业共建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陶瓷企业务工的贫困人口每月收入约3000元,可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