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牛大力还没种出来,企业的订单就到了

抓产业筑根基,番禺为五华脱贫振兴按下“快进键”

来源:新快报     2020年06月29日        版次:10    作者:朱清海、谢源源

     ■驻龙村镇南口村第一书记苏嘉威说,南口村种植牛大力35亩,预计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

     ■湖中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山泉水养殖的小龙虾干净、口感好,一上市在当地就销售一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谢源源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李小萌

  小龙虾火了,鹰嘴桃挂果了,精品蔬菜、牛大力订单来了……在广州市番禺区帮扶下,欣欣向荣的乡村产业,成为梅州市五华县35条贫困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番禺区坚持抓实产业发展、筑牢脱贫根基,因地制宜,打造可持续的特色扶贫产业,为实现全面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按下了“快进键”。

  湖中村▲

  小龙虾养殖烹饪加工销售

  “都免费教给大家”

  在山林环绕中的水塘,连绵数公里,湖中村小龙虾养殖基地专门从山上引来山泉水,出水的小龙虾供不应求。

  “小龙虾项目有近100亩规模,亩产500多斤。”番禺区人社局派驻湖中村第一书记陈智军说,2019年8月,通过五华县委县政府安排,湖中村干部到湖北潜江实地调研了解小龙虾养殖,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引入企业发展小龙虾养殖项目。今年3月,小龙虾正式上市,收到了良好反响。“接下来还要打造一个小龙虾体验馆,小龙虾养殖、烹饪、加工、销售……都要免费教给大家。”陈智军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脱贫才能真正起到帮扶作用。

  治“穷病”要拔“穷根”,通过发展产业,湖中村集体和贫困户得到持续稳定的收入。2016年,在番禺区人社局和龙村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40多万元,用于兰花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所得收益按照约定比例用于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分红。截至2019年底,兰花种植共分红5次43万元。通过产业扶贫,湖中村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7000多元大幅增长到25.8万元,全村贫困户现已全面脱贫。

  葵富村▲

  一颗鹰嘴桃带富一方人

  一块刻着“荷塘秀色”的大石头,竖立在葵富村新建的公园荷花池边。不下雨的时候,每天下午许多村民来这里散步。“在蛙鸣中入梦,在鸟叫中醒来。”番禺区住建局驻华城镇葵富村第一书记张庆华说。

  在葵富村,总面积1000亩的鹰嘴桃种植基地,一直受到张庆华的重点关注。通过发动乡贤回村投资,鹰嘴桃种植基地于2018年开始建设,现已种植约600亩。“今年,鹰嘴桃开始挂果了。”他说,帮扶单位投入100万元引导资金,占其中100亩,从2019年开始,前三年,每年12万元保底收益。接着五年,这100亩鹰嘴桃收益30%归村集体,每年在16万元以上。之后,这100亩的收益都归葵富村。

  “基地有11人干活,其中10人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月约有2500元的收入。”张庆华说,贫困户钟美群一家四口,她老公和大儿子在外务工,以前她在家种地,照顾小儿子。现在,她家十几亩山地租给基地,一年租金3000多元,她自己在这里务工,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通过努力,她家建起了小楼房。葵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68人,到今年3月底,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退出。

  南口村▲

  种了牛大力

  村集体第一次有钱给优秀师生发奖金了

  在南口村牛大力(一种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群妇女在锄草。“草长得快,一般两个月就要锄一次,十来人需要十几天完成,一人一天100元。”番禺区市场监管局驻龙村镇南口村第一书记苏嘉威说,南口村种植牛大力35亩,预计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

  “种牛大力之前,我们已经拿到企业的订单。”苏嘉威说,产品有销路可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2018年,他们在种植牛大力之前,已和广州的企业达成协议,经过充分沟通,企业除了牛大力成熟时进行收购,2019年还预付了7万元,增强了南口村种植牛大力的信心。

  驻村工作队还引进企业,投入23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项目。今年3月,养猪场开工建设,两栋猪舍分别可容纳1000头生猪,一年可出栏两批共4000头,6月底可投入使用,争取今年内第一批生猪出栏。苏嘉威说,“企业提供猪苗、技术、饲料,负责收购,生猪5个半月出栏,我们养一头猪有350元的利润。”

  南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2300元增至2019年的10万余元。从2020年开始,村道路灯电费不再找村民收取,改为村里出钱。今年,这个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村集体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对小学2名教师和18名学生进行奖励。“以前,村里没钱,什么都做不了。”苏嘉威说,南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还会上一个新台阶,意味着有更大能力开展更多公益事业,让全村人都享受到发展成果。

  三河村▲

  蔬菜大棚开启“订单”农业模式

  在占地13.5亩的三河村现代农业(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布着三座蔬菜大棚、一栋扶贫车间、一座水罐和简易管理房。

  广州市番盈新投资有限公司驻周江镇三河村第一书记郜斌说,为建立产业帮扶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去年,他们携手企业合作发展设施农业。今年4月初,蔬菜大棚建成。今年五一,郜斌想趁着假期回去好好陪陪家人。回家第二天,突然接到合作企业的电话,要送蔬菜种苗到村,“5月2日上午我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下午回村,带老婆孩子一起来,我工作忙的时候,她还可以帮我做做饭。”

  现在,蔬菜大棚里种上了板栗南瓜和哈密瓜,亩产3000-5000斤,这是今年第一茬。第二茬预计在9月底种植,保守估计年产值可达50万元以上,进一步为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同时,蔬菜大棚提供8人以上就业岗位,优先聘请有劳力贫困户在大棚务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多的时候,有十多人干活,每人每天100元。贫困户胡维忠的妻子说,她在大棚做了两个月,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工作队平时住在村里,买菜不是很方便。令郜斌感动的是,时有老百姓摘了新鲜蔬菜直接放在他的住处门口,村干部也隔三岔五拿菜过来,还有贫困户拿来自家土鸡蛋非要送给他。

  老家在河南太行山区的他说,他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大家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脱贫致富就没有问题,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目前,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77人,全部实现脱贫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