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华社 |
继靠档计息存款、异地存款、定期付息存款等“创新”产品被叫停后,“二手”理财也在降温。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发布停止理财产品转让的公告,涉及原因包括系统升级改造、基于资管新规要求的考虑等。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银行的“二手”理财业务仍然在线。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多家银行下架理财转让业务 近期,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因系统升级改造,将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该行电子渠道(APP、网银)原理财转让相关入口界面将同步下架。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已在早些时候下架理财转让业务。 本月早些时候,广发银行发布公告称,因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业务规划调整,将于2021年3月26日起,停止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的转让挂单交易。 今年初,民生银行也发布公告称,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需不断压降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综合评估业务开展的必要性,决定自今年1月4日起,停止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含增利、翠竹等)转让业务。 新快报记者查询多家银行APP发现,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早在2019年10月、2020年8月就已暂停了理财产品线上转让服务,原因均为对系统升级改造,相关业务至今仍未恢复。 不过,目前还有一些银行保留了这个功能,比如宁波银行、浙商银行等,其中,宁波银行理财产品转让专区仍有多款净值型、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可购。建行APP上“转让交易平台”依然在线,不过记者发现最近成交的也只有一笔一百多万元的大额存单,理财产品比如净值型产品和预期收益型产品一栏均为空白。 有消息称,部分银行下架理财产品转让业务是由于收到了窗口指导,原因是监管部门认为理财产品转让业务不符合银行自身定位。 或与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有关 理财转让业务始于2019年前后,当时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处于下行通道,相较之下,转让专区理财产品的收益更具吸引力,因而备受投资者追捧,部分银行的理财转让甚至还出现过“秒光”的情况。投资者可通过各银行线下营业网点和线上手机银行APP的理财专区办理理财转让业务。 然而资管新规以来,去刚兑趋势下,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理财产品转让业务存在的隐患也受到关注。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指出,理财产品转让背后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风险:第一是收益率的波动风险。目前产品逐渐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所以收益不再像过去一成不变,不仅会出现波动甚至极端可能还会不保证本金,因此在转让过程中,如何同客户做好充分的风险揭示很重要;第二是客户适当性评估的法律风险。产品转让虽然是客户单方向发起的,但是在撮合过程中,银行仍然要向另一方履行适当性义务。客户是否符合被转让产品的适当性评估要求,评估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错配,并且收益也没有达到客户的预期,比较容易产生投诉和纠纷。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保本型理财产品加快清退,预计未来以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为标的的转让业务将陆续下架,而考虑到理财转让业务占银行理财产品和负债规模比例小,理财转让的下架对银行负债业务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