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红色摄影代表人物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5月30日        版次:A11    作者:梁志钦

     ■兄妹开荒 叶昌林摄于1942年

  红色摄影是广东摄影的财富,也是广东摄影对中国摄影作出的贡献。红色摄影,“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新中国的摄影理念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影像体系。”广东籍的沙飞、石少华、郑景康,是红色摄影当之无愧的奠基者、拓荒者和先驱者,他们积极践行“摄影武器论”的创作理念,以摄影的巨大传播力和感染力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并组织摄影训练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摄影人才。其中,广东籍的赵烈、吴群、叶曼之、叶昌林、蔡尚雄、邹健东、黄朱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红色摄影代表人物。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

  石少华(1918—1998)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1932年在广州读书时开始接触摄影,1938年4月自带相机和胶卷投奔延安。相继毕业于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高级军事政治研究班。1939年6月抗大三周年校庆时,举办了一次影展,共展出他在延安拍摄的反映“抗大”“鲁艺”“陕北公学”学习生活,以及延安风光照片160余幅。

  作为沙飞的亲密战友,石少华不仅实现了共同创办全国性大画报的设想,还接过沙飞视历史底片如生命的难得信念。

  调到晋察冀画报社不久,便与沙飞一起从农村选来一个优秀青年顾棣,作为专职档案管理员认真培养、磨炼。正是这个顾棣,在经历过数十年历史沧桑的改革开放后,将他们共同创立的这一伟业,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

  石少华摄影理论:

  ①“请记住,一个好材料的失去,往往是在一分一秒犹豫时,一个好作品的产生,很多是在一分一秒或几百分之一秒的果断中……”(石少华,1947年)

  ②“一张成功的作品,必须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读者一看,就能领会其大概的内容,从而产生一种深厚的感人的力量。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从典型着手。什么是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在今天我们的现实斗争生活中已经产生和发展着的广大群众英雄主义的特出(殊)人物和特出(殊)事件,他们代表着广大群众的要求与方向,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感情与面貌,反映他们,就是对现实斗争做了最好的报道。”(石少华:《新闻摄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油印本,第4页)

  2

  蔡尚雄(1919—)广东中山人,从小爱好美术和摄影。1938年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大学习,1939年随军挺进华北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1年在抗敌剧社任美术编辑,1942年调《晋察冀画报》任摄影记者,1944年春调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任摄影组长。1946年起,先后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4纵队摄影股长,华北野战军第20兵团摄影股长。1950年转业,曾在新闻摄影局、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民画报》等单位任职。

  3

  黄朱汉:笔名夏风,广东横沥田坑村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 高级摄影师。1936年在广州上大学时,开始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入抗大学习,1939年随抗大二分校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晋察冀日报》当新闻记者,在邓拓、沙飞帮助下,学会摄影,边写文章边拍照片,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下,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进行战斗。1942年调往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任秘书期间,仍坚持摄影活动。1946年调任《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解放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华社晋察冀野战军总分社兼《晋察冀日报》新闻记者,以文字为主,兼搞摄影。

  黄朱汉的许多作品,在边区举行过流动展览,有的在晋察冀画报和其它报刊发表过,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晋察冀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方面情景。他的作品除署名黄朱汉外,还用过朱汉、夏风、泳江等笔名。

  4

  吴群(1923—1996),广东顺德人。1938年赴延安,同年在抗大总校第5期毕业后赴华北敌后,历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部队生活》报、冀晋军区《子弟兵》报编辑、记者;1940年,晋察冀各分区陆续成立摄影组,吴群在二分区兼搞摄影工作。1946年8月,冀晋军区宣传科吴群正式调晋察冀画报社,先后任编辑、摄影记者、组(科)长;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摄影科长;华北军区华北画报社副主任。1949年7月作为中国解放区摄影界代表之一与石少华、高帆一起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在会上共同提议创建全国性大画报。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画报社摄影科长、副总编辑。1956年参与筹建中国摄影学会,当选并连任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秘书长。

  5

  叶昌林(1917—?) 广东人,1938年赴延安,入抗大学习,毕业后调延安电影团工作。1939年参加“延安与八路军”电影摄制组,与吴印咸、徐肖冰等一起赴华北敌后,在晋西北、冀西、冀中各战场活动,后留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历任晋察冀第1、第4军分区,冀察军区,察哈尔军区摄影组长、股长、科长等职。

  6

  叶曼之(1917—?) 广东人,大学肄业,学生时代就开始摄影活动。1938年从北平经过平西游击区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不久,调去任专职摄影记者。1939年秋北岳区发生特大洪灾,他深入冀西沙河、唐河沿岸,采访报道了军民合力战洪灾的感人场面,拍摄了《筑坝修堤》《整修土地》《救济灾民》等优秀作品。1940年调任第3军分区摄影组长,当年夏边区开展民主选举运动,他和沙飞一起广泛采访,创作出《陈舜玉当选第一任女县长》等一批优秀作品,当年秋参加了百团大战摄影报道。1941至1944年是他摄影活动的第二个最活跃阶段。

  7

  赵烈(1920—1943) 广东中山人,广州知用中学高中毕业,1938年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4月,分配到八路军陕北留守部队工作,主动要求到抗日前线去。同年秋到华北晋察冀军区,分配到军区新闻摄影科当摄影干事。在沙飞的指导下学会新闻摄影采访,随即深入部队、农村拍摄。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战地采访,1941年夏在平山陈家院协助沙飞举办晋察冀军区首届摄影训练班,担任队长、指导员及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途日军对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他带领部分学员转移至外线,一面打游击,一面实习。这期摄影训练班培养出齐观山、谷芬、曲治全、于舒、陈明才等优秀人才。

  8

  郑景康(1904—1978)广东中山人。1922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开始摄影活动,1929年受聘上海柯达公司专职摄影,1930年在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1932-1936年,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从事摄影活动,劳动人民的生活、人像、风光、新闻都拍,作品在上海、北平的报纸与画报上刊载。1934年在北平举办“景康影展”,展出作品百余幅,引起强烈反响。1935年春,他发起举办“北平联合影展”,作者18人,展出作品238幅,郑景康的作品就有百余幅,再次轰动京华,被誉为“南国大摄影家”。

  9

  邹健东(1915—2005) 广东大埔县人。1930年到梅县一照相馆当学徒,1937年春参加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调军部摄影室。皖南事变后环境残酷,无条件进行摄影活动,调华中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邹健东随军北上山东,在华东画报社、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任摄影记者,参加了华东战场各大战役的战地采访,并荣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