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回忆闻一多: 他的品格人性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6月20日        版次:A09    作者:梁志钦

     ■闻立鹏《红烛颂》

  《红烛颂》这件作品曾经多次展出,特殊时间更能显示出特殊意义。这件作品表达了我对父亲闻一多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对我来说,闻一多既是父亲又是英雄。我的人生和艺术旅程受父亲影响极大,尤其是成年懂事以后,他的品格人性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在开始学画之初就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画好父亲。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我开始画父亲,但是最终选择红烛作为表达的载体,是因为以闻一多为原型的《红烛》电影摄制组的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我忽然感到,其实父亲的精神就是《红烛》这首诗的精神,也正是我作品中要表达的精神。后来,在青海的一次写生中,我发现烛的燃烧与流淌就像革命者的生涯一样有意味,于是进一步确定了以蜡烛这种形式来衬托画面中人物的品格,在烛光变为红旗的过程中,人物精神得到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我始终被情感所包围,就像一种原始冲动的激荡贯穿在创作的始末,这与一般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今天再读这件作品,使我再一次认识了闻一多的伟大人生,也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发展的过程,展览同时提供一个契机,让我的个人记忆与当下感受再次融合。

  在我的记忆中,党就是我的亲人。在父亲去世后最艰苦的日子里,是党给了我们照顾与关怀。因此,我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党、对革命烈士的崇拜与感激之情。拿我创作的《国际歌》这件作品来说,它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我试图改变以往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常用的平视视角和非常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以大的仰视视角,把人物塑造成纪念碑式的形象,由此体现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突出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在当时大学生的印象里,国际主义是一种振奋人心的、严肃的终极远望,因此,在这件作品中,我选择了用一种深沉的色调表现画面凝重的整体氛围,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的希望和信心。画面仰视视角的灵感来源于我参观黄山立马峰巨石壁时的感受,当我仰视巨大的岩石时,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我对革命烈士要表达的崇敬之心么!画面背景上红色的天空则是我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受到的启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可以说,这件作品是一种与我当时的生活和所处环境紧密相关的情感外化。当时很多创作反映的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真切的情感,画家希望用壮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对革命、对党的咏怀。

  (据《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