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夏商周文字体现了刻写者的审美追求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6月20日        版次:A15    作者:陈福香

     ■般无咎全甲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陈党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在《寒食帖》后,黄庭坚题跋曰: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所言,既肯定了苏轼书艺,又自谦不如佛(东坡),但又想于无佛(东坡)处称尊。苏轼说黄庭坚“当捧腹轩渠”,是他洞悉出黄庭坚想于二王处称尊;赵孟頫也曾题跋鲜于枢书迹,亦有所谓“无佛处称尊耳”之言。苏轼、黄庭坚和赵孟頫等题跋,大约在自谦之余,还带有称尊的意味。他们可以自尊,但不能称尊,称尊唯夏商周文字。

  夏商周文字是天然的书写

  夏商周文字天造地设,是上古遗存,是人类童年的手迹,是天然的书写,有神性、王性和诗性等特征,可于无佛处称尊。

  夏商周文字产生有神性。方块字是汉字的书写符号世界。贾湖刻符、陶寺朱文、夏代水书和殷墟甲骨文等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

  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和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认为:贾湖刻符,距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文字的起源不仅历史久远,而且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和“书契”等文字说,最通行之说是仓颉造字。

  道生成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象形、会意和指事等造字法,既是对于山川河岳的形态模拟,也是对于人心种种形态的模拟,着力表达出一种外在物象与人心意念相交融的法象。“取其法象”是通过仰观俯察而得的自然形体,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文字之肇,揭天人之奧藏;阴阳变化,彰显万物之理体。在篆书的空间分布上,它的对称、平衡、等距等无不体现出篆对自然之道的把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所谓对天文、人文和地文的体察方能悟得自然宇宙之规律,是文字之源、书法之祖,具有文化意义。 

  书法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夏商周先人将文字存在价值迹化,后人又将文字刻写审美化,将它视为一幅有意味的刻写作品,除了文字内容和形质以外,还有动态气势,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刻写者的先在审美追求,在有形的刻写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出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刻写超越有限的形态,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书法将文字美化,使得文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玄妙技艺,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文字虽在人为,却是权力意志的表征。法国哲学家福柯称这种现象为“权力话语”的整合。无论祭祀,还是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独尊儒术,无论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还是历代“文字狱”,都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文字在王权等级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权力,使得“立言”终于同“立功”和“立德”一样成为穿越时空、挣脱历史和超越凡俗境地而不朽。

  刻画符号和甲骨文、金文和简牍等文字,虽是记事,却体现了贞人或王侯的意志表达。刻在钟、鼎、盘和彝等铜器上的金文,书写,刚劲古拙,端庄凝重;内容,大多指涉文治武功。纹饰和样式,包蕴着一种恐怖的神秘力量,尤其是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那森然肃然令人生畏的形象中,积淀了一股深沉的“立言”历史力量。刻在石鼓上的记事韵文,字体宽舒古朴,由甲骨文演化而来,是典型的大篆。而同大篆相比,在用笔上,小篆流畅婉转、粗细停匀;结构上,小篆变繁杂交错为对称统一,字形略带纵势长方,分行布白更为圆匀齐整,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但更具整饬美,颇有大一统的王者之气。

  (摘选自陈党《夏商周称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