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秦启元、叶新梅、邓艳红、陈晓琼、冯慧婷。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核酸采样团队: 2021年5月的广州,阳光和大雨交替,正是蒸笼般的炎热季节。超过一年无新增本土病例的广州,冷不防地被来德尔塔病毒正面冲击。5月21日,广州暴出首例本土病例,之后,每日新增超过10例病例。要想跑在病毒前面、快速找到传染源,大规模核酸筛查是最重要的手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院外支援大规模核酸采样、院内加强核酸采样和检测,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人物简介 邓艳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医政处处长、肿瘤内科主任、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秦启元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副主任医师、教务处学历教育课副科长 叶新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处住院管理中心主任、护理部副主任 陈晓琼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一区护士长 冯慧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士长 派出核酸采样支援人员3000人次 采样量达76万 5月21日起的一周,广州市新冠核酸阳性病例数持续增加。在荔湾、海珠、越秀区陆续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医政处处长、肿瘤内科主任、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邓艳红就带领六院近100位同事准备出发。5月30日中午,任务下达,但任务量超一倍,且翌日一早8时前须到达检测点。人数从100人增加到200人,但去什么地方、每个采样点需要多少人却未得知。为了合理安排这200人,邓艳红带领的医政处天天在算数学题。 酷晒、暴雨、人多,不可能让穿着密不透风防护服的队员们从早上7时半干到晚上12时,必须紧急再集结200人换班。医政处立刻逐一给医院40多个科室的科主任打电话请求增员。“那一周,我们8个人几乎都是24小时持续讲话,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半夜也不敢睡。”邓艳红称,“作为‘总后台’,院后方也要克服很多困难,并且没人轮换。但我们必须无条件承担,保障上传下达,将任务完全落实。” 邓艳红告诉记者,虽然中山六院全院仅2300名职工,但在广东疫情期间总共派出核酸采样支援人员3000人次,采样量达76万,采样街道包括广州天河区员村街、白云区江高镇等十几个;派出3000人次协助政府疫苗接种,疫苗接种量达23万人次。“最高纪录时一天派出了500人支援核算采样,这已超过20%的职工。” ●邓艳红 驾着轮椅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广州疫情来得太突然,发展出乎意料,我也接到了起初认为‘不可能的任务’!”5月底,刚接任中山大学第六医院医政处处长工作的院长助理、肿瘤内科主任、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邓艳红,被任命为医院整体防控的“总协调”。4月初,她因外伤导致左脚跟骨骨折做完手术,5月底时出入还并不方便。而作为“总协调”,她需要承担上传下达、完成政府的外派任务、解读政府文件、布置院内防控、保障正常医疗秩序等同步任务。 为完成任务,邓艳红驾着轮椅出现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她的患肢是不适合长时间下垂的,但由于任务紧急而繁杂,她也顾不上自己;为了不让上厕所浪费太多时间,她将医政处从没有卫生间的一楼搬到了二楼。 ●秦启元 白天出诊做手术 晚上支援核酸采样 尽管白天要出诊、做手术,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副主任医师、教务处学历教育课副科长秦启元,依然主动请缨承担一线核酸检测工作。 广州疫情最紧张时,秦启元周六一早刚下外科二线值班工作,原本完成查房即可下班,此时,医院紧急召开落实疫情防控部署及院内核酸检测工作会议,电话通知他待命出发至增城开展核酸采样工作。电话刚放下,又响起,是科室的周末手术遇到困难,他转头又奔赴手术室。在2个小时的困难手术结束后,恰到集合出发时间,他立即组织团队领取物资,一小时内集结完毕跟车出发。“平时只要做好心理和身体准备,就不会觉得这样的工作节奏很困扰。”秦启元称,“但任务来得急,要先妥善处理病房工作、患者安排,还好我们的团队力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作为中山六院已故副院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王磊教授学生,秦启元延续了“抱诚守真”的行医风格,他还主动承担发热门诊和急诊一线工作,妥善处理各类高危患者。 ●陈晓琼 “黄码专班”紧急上岗排忧解难 “我上班到办公室的时候还是绿码,出门打了个电话竟变成了黄码,怎么回事?”6月2日,广州不少市民突然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黄了,出行、出入都受限。在员村地铁口出入口,不少持黄码的市民拿着手机找到了在此进行核酸采样的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一区护士长陈晓琼。 考虑到他们的行程不明确,混采有一定风险,还可能让绿码人员有心理压力,陈晓琼和队长建议另设“黄码专班”进行核酸检测。谁来为黄码人员采样?“我年轻、年资较高、有经验,当然是由我来做采样工作。”陈晓琼毫不犹豫。 当天上午11时左右,一位家住员村的老人来到采样点,称自己早上到菜市场时发现绿码变成了黄码。考虑到老人已八十多岁,还有高血压,与居委商量后,采样点又开了一条道,由另一位高年资护士来专为黄码老人采样。老人临走前向采样点医护深深鞠了个躬,这让陈晓琼深感触动。 陈晓琼还告诉记者,这样的感动每天都发生在采样点:烈日下,有市民为采样人员买来冰冻绿豆沙;大雨中,志愿者们主动为医护人员撑伞;采样市民自觉安静排队,还主动维护队伍秩序…… ●冯慧婷 医护和志愿者构筑起防疫阵线 在天河西华检测点进行核酸采样的冯慧婷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护士长。虽然她们的采样小队只有3人,但一到现场就得到了排队居民的鼓掌相迎。 检测点前大排长龙,周围环境闷热、人多,采样队员分外辛苦。检测点居民、志愿者心疼医护,很快送来了风扇。待冯慧婷停下来歇口气时,她已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晚上9时多终于脱下防护服时,冯慧婷有点撑不住了,志愿者立马扶着脸色发白的她,给她送来水和食物。“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并不相识的志愿者、同事在一起工作,大家的目标都一样,相互配合完成核酸采样工作。”她称,当天在天河西华检测点就完成核酸采样5000多人次。 ●叶新梅 为优抚对象特设就医服务点 除了出发支援大规模核算采样,医院内的采样需求也迅猛增加,住院、门诊、检查病人采样需求巨大。 5月21日周五早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客户服务管理处住院管理中心主任、护理部副主任叶新梅接到通知称,有密接者在中山六院内做了核酸采样。当时院内核酸采样点在主体1号楼1楼,人来人往,如果密接者有问题,医院业务将立即叫停。为了查明该密接者的行踪,叶新梅与主管院领导一同调取了监控和核酸采样结果,发现该密接者通过互联网申请核酸检测,进入医院时全程佩戴口罩,只在院内停留了半小时,且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这才松了口气。 为了保证核酸采集工作能正常安全地进行,医院核酸采集点经历了多次搬迁。随着广州一些地区陆续转为中高风险,院内核酸采样点设在人来人往的1号楼已经不合适了。叶新梅随即提议,将院内核酸采样点转移到2号楼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搬到3号楼。但没过多久,2号楼也无法满足需求,只能搬到医院西广场,临时搭起简易棚。作为客服管理处住院管理中心主任,叶新梅从客服部、因疫情停诊的口腔科、行政部门、志愿者组织调配人手支援,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广州疫情期间,院内核酸采样最多时一天达3000人次。 因为疫情,就医变得困难重重。由于地处员村,医院就诊的老人很多,挂号、就诊、复诊等都存在问题。在叶新梅的提议下,医院在广州疫情的特殊时期设立了“优抚对象服务点”,老人来开药,不用进入大楼,在西广场的“优抚对象服务点”就有医生、药师、收费人员,挂号、问诊、开药、取药“一条龙”服务,为慢病老人、优抚对象等解决了就医难题。 ■策划/统筹: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图片: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