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艺术需要严肃的理论批评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8月29日        版次:A10    作者:梁志钦

     ■“行进之力——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传播承谱系”展览于2017年11月2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开幕仪式。

     简介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教授。

     ■观众在艺术博览会现场参观。

     ■“潜存的欢愉”创作展现场,观众正细细品读。

  广州美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从古代对艺术创作的总结,到近现代的推进,再到介入到艺术事件,然后沦为“装点门面”,艺术批评在艺术行业的地位仿佛坐上了“过山车”,高低起伏,难免引起了学界不少学者的忧心与反思,广州美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认为,“在我看来,相比一般的批评,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更需深度的研究,需要有一种为未来历史撰写提供可资参考的艺术批评。”

  认为艺术批评指引艺术创作,那是认识上的误区

  收藏周刊: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是怎样的关系?

  胡斌: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它确实跟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并非完全为艺术服务,如果认为艺术批评是指导或者指引艺术创作,那是认识上的误区。艺术批评作为一种写作体裁,它也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写作语言,有各种风格。

  收藏周刊:回顾历史,艺术批评跟艺术创作在关系上是否也发生过几次的变化?

  胡斌:在中国古代,也有很丰富的艺术品评,它们应时代风气和整个思想氛围而产生并发生演变,有的类似经验总结,或者艺术在趣味上的标准概括,并非“先行”的理论,甚至可以说是“后置”的。

  到了民国时期,艺术批评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国粹派,也有革新派,还有现代派,他们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这时候的艺术批评特点主要是为艺术主张作阐述服务,而且还偶有对不同艺术派别的批评。

  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有了整体的思想导向,有了统一的总体原则,这个阶段,以理论为主的学者就主要在思考如何推进理论引导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不少艺术家难以深刻地诠释或者解读相关的文艺政策,这时候就需要理论家进行引导。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思想再一步传入,艺术界大体分为两个大类,一种仍然是延续此前的主题性创作的思维,也就是走全国美展路线的;另一种,则是西方思潮下的新潮美术,从而产生了一批评论家。

  收藏周刊:那时候的艺术批评地位不一样。

  胡斌: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新潮美术与主流美术不相融,那些主张新潮美术的年轻人亟需批评家进行理论的阐述乃至发声,还有当时很多年轻艺术家其实就跟批评家一起来讨论现代艺术,而且那个年代很多批评家同时兼任杂志主编或编辑,他们在传播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艺术家要想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都是很重要的传播渠道,所以那个年代都显得艺术批评比较重要。

  评论文章沦为展览的装饰

  收藏周刊:但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艺术批评的地位有所变化。

  胡斌:确实是这样,很多艺术家有了市场的支持后,主流的美展、评价系统都开始不在乎。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艺术批评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下降了,顺应潮流的发展以及持续保持地位,批评家便转型为策展人,介入到艺术活动的组织当中,再往后就是画廊、博览会等普遍兴起,这时候连策展人的地位也减弱了,形成了“卖场型”的艺术交易市场,并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商业系统。

  收藏周刊:艺术市场要做好,不是一样需要理论介入的批评?

  胡斌:有一些博览会或者画廊自身也有做学术建构的工作,只能说批评标准更加细化、差异化。所以,以前在相对统一思潮下的批评,在这时候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甚至有时候一篇评论文章沦为展览的装饰,有些机构需要艺术批评,并非说明它有多重要,而只是装点门面,艺术批评完全依托于整体的市场系统,失去了独立性。

  收藏周刊:国外的情况会不一样吗?

  胡斌:整个国际环境艺术批评的地位都这样,因为整个艺术系统发生了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力量的凸显。

  但在网络时代,我们倒有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标题哗众取宠”的评论文章,常常能引起行内的一些关注,虽然有些文章理论逻辑都不对,但很多人也并不在乎,大家只为它提出的观点所触动,这是网络批评的误区,但往往也就是一闪而过,很难形成持续性的探讨。

  相比批评,这个时代艺术创作更需深度研究

  收藏周刊:现在的艺术批评还有哪些困境?

  胡斌:现在很无奈的是文章写得很学术,感觉传播上没多大作用,因为愿意看的人几乎没有了。没人看,就很难起到影响,在以前,严肃的艺术批评对当下的艺术现象会有建设性的分析或者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建构意义,而且对艺术家会有促进思考的作用,而现在这种存在的可能性不太大了。

  收藏周刊:不少评论文章喜欢用词晦涩,肆意造词,不少艺术家感叹看不懂批评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胡斌:这要分情况,如果是为了让自己在理论上阐述得更到位,意思传达更具学理性,然后使用专业的术语,或者个人归纳出一些词,以保持专业性的拓展,这是无可厚非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性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当然,现在也确实存在一种情况,写文章的人可能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所提到的术语的意思,只是为了显得很高深就堆砌一些词。有些人感叹看不懂,有很多原因,既有些作者的原因,也不乏一些人不具备对专业文章阅读的基础。

  收藏周刊: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批评如何重拾价值?

  胡斌:越是这样的环境,艺术越需要严肃的理论批评。在我看来,相比一般的批评,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更需深度的研究,需要有一种为未来历史撰写提供可资参考的艺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