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出土最美“有领”玉镯 见证“中原夏商礼制波浪式浸润岭南”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8月29日        版次:A13    作者:潘玮倩

     ■8月27日上午,黄埔榄园岭遗址,工作人员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见习记者邓迪/摄

     ■M100“有领”玉镯

     ■黄埔榄园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现场。 见习记者邓迪/摄

     ■M62 出土陶罐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一个皎然如月的玉镯,静卧在新翻起的还略带潮湿气息的泥土之上,时隔三千年,再次迎接人们惊艳的目光。透物见人,这静默的小物件,无声诉说出一段“中原夏商礼制波浪式浸润岭南”的大历史。

  2021年8月25日,榄园岭,广州黄埔区龙湖街棠下村南部的一个椭圆形低矮小山岗,“有领玉镯”重见天日,它是目前广州所见玉质最好、保存最为完好的有领玉镯。

  什么叫“有领”?这个玉镯的“款式”是谁设计的?它的出土填补了怎样的历史研究链条空白?8月27日,负责考古调查勘探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专家,就此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的专访。

  1

  “有领玉镯”,顾名思义,有领+玉镯。和我们常见的镯子一样,它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大孔”,特别的是,“孔周缘凸起成领”,就是内里它往上竖起了一圈,好像环形的城墙,如果对它做纵剖面,会呈现一个“T”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介绍,学界对此物的称谓有几个: “有领环”“T字形环”“凸缘环”“凸唇环”“有领镯”“凸唇璧” “凸好郭璧”等等。

  “有领”,我们大致清楚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它究竟叫做环还是叫做镯呢?张强禄说,都行!但是叫做镯,大伙儿会好理解一些,而且“榄园岭遗址发现的这件东西位于墓主的腕部,所以可以判定为镯”。

  榄园岭是个什么地方?它在一个听起来相当现代的地方——广州中新知识城,此地早就经过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有先秦墓葬遗迹。6年间两次发掘——

  2015年9-12月,榄园岭遗址西北部区域曾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2021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之前勘探发现的先秦文化遗存又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实际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出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其中,前述第一时期墓葬3座、灰坑96处、柱洞47处、沟6条,第二时期墓葬47座、灰坑23处、柱洞4个,出土陶、原始瓷、青铜、玉石器等各类遗物160余件(套)。

  今年这次挖掘的最重要意义如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阶段的遗存文化内涵与邻近的汤村茶岭-甘草岭遗址、沙岭遗址第一期遗存、黄田村陂头岭第一期遗存相近;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以墓葬为主,年代以西周早中期为主,是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填补了广州中新知识城区域西周早中期遗存的空白。

  挖掘两个月后,这个美貌的玉镯,出土了,出土于西周时期的墓葬之中,它也是目前广州所见玉质最好、保存最为完好的有领玉镯。

  2

  广州及其周边出土这样的玉镯不是首次,2016年秋季在增城墨依山就曾出土玉牙璋和“有领环”。但状态最完美的还是本品——榄园岭这一次。

  那它的大小尺寸是?记者目测,可以堪堪戴进手腕。至于具体的尺寸,“我们还需要进行后续的详细测量,因为它保存比较好,不需要保护性修复,所以我们会先进行入库登记,给文物一个‘身份证’,整个遗址发掘完成后,我们会进一步对整个遗址进行资料整理,争取早日出版学术报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慧对记者如是说道。

  至于它的材质,目前也未有具体测定。但,石之美者谓之玉,它是件宝贝,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身份尊贵的主人所拥有和爱惜,是不争的事实。“综合各种现场情况来看,M100墓葬的等级在这个墓地是比较高的”,张强禄说。

  好了,那么这种“有领玉镯”的款式,几时出现?又几时广为流行呢?

  “有领玉镯”的形制起源于夏。张强禄认为,“有领环”起源于夏族发祥地的豫西晋南,与陶寺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夏文化的产物。

  他说,在距今4000年-3800年左右,夏代早期,“有领玉镯”已经出现在中原地区,从龙山文化末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都可见。后来这“款式”逐渐传播到长江中上游,商代中期前后,传到了岭南。“它在商代以后,于中原地区已经不流行了,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岭南,它的身影依然浮现。”

  洁白莹润的玉镯,是装饰品,也是礼制的凝结。玉华留映在先人几千年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上,所有和玉有关的物件,也许都曾是当时最郑而重之的一种寄托和物证。从神玉、王玉到民玉,每一时代的玉器都有标志性的史学价值。

  同时,玉镯从中原到岭南的“漂流”,反映出重要的文化流变和融合历程。

  3

  在岭南地区发现“有领玉镯”的地方其实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调查试掘工作中,于粤东北的大埔、梅县、兴宁、紫金,珠三角北缘的清远潖江河支流等地都发现有玉石有领环。之后在普宁池尾后山遗址、龟山遗址、普宁平宝山遗址,以及粤北曲江石峡遗址四期中,都发现有领玉环的踪迹。此外在石峡遗址三期中,还发现了有领陶环。”

  出土“有领环”的地方还包括:广州南沙鹿颈村遗址、深圳大梅沙黄竹园沙丘遗址、向南村遗址、东莞虎门村头遗址、惠阳窝尾坳遗址、佛山南海鱿鱼岗贝丘遗址、珠海金湾棠下环遗址等商时期遗存。这么多“环”在环珠江口区域曾频繁出现,“展现出这一地区商时期遗存文化面貌的趋同性,以及夏商礼制南渐对该区域的青睐”,张强禄说。

  他进一步分析了环珠江口区域的“独到魅力”——

  如果再往前追溯,新石器时代中期来自湘西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洞庭湖地区的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中的白陶和彩陶,也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这一区域,说明长江中游湖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向珠江三角洲的传播与渗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了,同时也表明环珠江口区域有其独到的地理人文优势,能让岭北先进的考古学文化在此驻足并得以发展;而往后看,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南越族群的活动范围,秦汉时期更成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应该也是同夏商礼制文化对该区域的熏陶和浸润分不开的。

  4

  “有领玉石环,是不会说话的‘物件’,考古的贡献首先在于发现这些‘物件’,然后是通过理解和研究去诠释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透物见人,从‘小物件’来看‘大历史’”,张强禄在他的《从华南所见有领璧环看夏商礼制南渐》一文的结语中,用优美的语言写道: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限,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有领玉石璧环伴随着牙璋在商代中期前后,渐次出现在环珠江口、闽南粤东和越南北部地区,反映出中原礼玉文化向中国南部地区的传播和浸润,借此传递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统的“天下”观,通过夏商礼制文化的南渐,潜移默化地推进了岭南“中国化”的进程。

  美玉之环,美美与共。

  (本版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