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美在匠心 巧在慧心 赢在创新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9月14日        版次:A12    作者:朱颖洁 梁彧 龚吉林 林里 邓迪

     杨玉榕 “女同志们心灵手巧,希望大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巾帼不输须眉。也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翟惠玲 “希望姐妹们珍惜每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塑造一个最美好的自己!”

    

     翟惠玲介绍起广彩的特点颇为自豪,她说广彩“岁无定样”、可“中西合璧”,颜色、图案都能应客人要求可饱满、可留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及商业性,因而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黄敏言(左)亲切地称呼杨玉榕(右)为“妈记”,母女二人亦师亦友,“妈记”手把手传授黄敏言传统的彩灯制作技艺,黄敏言将自己吸收到的外界资讯和新的工艺发展知识分享给“妈记”,两代人的教学相长,令传统技艺的传承迸发出新的活力。

     翟惠玲作品《版纳印象》 在翟惠玲工作室中挂着一幅她去西双版纳采风时创作的作品,是她目前最喜欢的。作品保留了传统广彩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色彩绚丽的特点,又创新地用了跟主画面搭配同色系,表现出当地各民族的团结、吉祥、和睦,表达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赞美和热爱。作品笔工重彩,图案描画细致,人物传神,是传统的“广彩”与新颖的现代题材结合的创新尝试。

     杨玉榕代表作《墨鱼骨灯》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玉榕便开始用墨鱼骨扎成秋色灯,这在当时尚属首创。当时她跑遍了佛山的药店,才凑齐了墨鱼骨。墨鱼骨轻而脆,加工时,稍不留神就会粉碎,杨玉榕小心翼翼地雕刻,再拼起来,花了许多心血,终于制成墨鱼骨灯。这盏灯玲珑剔透,看起来很像是象牙骨雕。到现在,杨玉榕制作的每一盏墨鱼骨灯,仍然是国内各大博物馆争相订购的珍品。

  岭南女手工艺人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

  珠水清波浥早寒,云山绿树抹轻烟。日升东海登楼望,无限生机在岭南。

  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海上丝路,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也催生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绚丽多姿。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已经历经了近千年的传承和发扬被世界所瞩目,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岭南地区传统思想和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信息知识相对闭塞和落后的条件下,即使妇女对手工艺创造发明有不可磨灭的建树,仍有很多技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传男不传女”的行规。或许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岭南文化展现出重商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受这样的特征影响。在梳理岭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脉络以及探访手工业领域女性工艺大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岭南地区不但手工业经济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在破除工作上“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旧思想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岭南手工艺:

  从务农“小家”走向工坊“大家”

  清代前期,广东手工业的分布是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的。广东地势北高南低,北依五岭、南临南海,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粤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矿藏,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广东主要的平原区,为重要的农业基地。于是手工业的分布形成了山区和平原的两大系统,产生了北重南轻的手工业布局。

  手工业的发展还要以农业为依托 ,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广东农业生产最先进的地区,经济作物广泛栽培,果木业一派兴旺,这里的农民大多数是农工相兼 ,在务农之余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石湾一带的农民陶农并举,顺德则农丝并茂,南海一带多以纺织著名……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着照顾家人、料理家务角色的妇女,也得以更多地与丈夫一同投入到手工业的制作中,尤其是陶艺、纺织等与艺术、美感相关的手工艺制作,她们用女性特有的巧手与细腻,创造出巧夺天工的手工艺作品,受到商贾的热捧、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

  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一些以手工业为主的专业户从农业中脱离 ,他们聚集于各大小墟镇,手工业作坊星罗棋布,形成了先进的手工业基地,妇女们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小家庭”,走进了这些手工业作坊“大家庭”,对外展示自己的价值,输出自己对美、对艺术的认知。

  清代前期的广东手工业生产是在一个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颇具特色。它已经超脱了以本地区农业加工为基础、以本地农业人口为消费的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规律,而借助传统的生产技术,利用商业贸易的优势,广搜原料、开拓国内外市场,以供求关系作为生产的导向。许多行业的产品远销国内外,以广彩为例,全称“广州织金彩瓷”,其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是在广州地区生产的一种釉上彩瓷艺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被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广彩的热销说明了广东手工业生产已形成了外向性的生产机制与内地的手工业生产有明显的区别。外向性的手工业生产开拓了广阔的产品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指尖丝绸路:

  慧心巧手传承手工技艺

  清代前期,大多数手工业作坊仍是以家族为单位,大多数坊主既是业主也是劳动人手,甚至业主的儿子、妻子也成为劳动力,城市中的手工业尚带有浓郁的封建家庭作坊的特征。在那个乡村的手工业和农业有紧密的联系、许多农民仍以农业为本手工业为副的年代,手工业是家庭经济的一种补充,妇女留在家中耕田,男子外出从事手工业生产 ,或是男耕女织依然是十分普遍的。因而,不少手工行业,存在着“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广彩就是其中之一。

  直到民国初年,一批先进知识女性,受资产阶级“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天赋人权思想影响,冲破束缚,走向社会。她们号召女性要成为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女国民”,创造一个“新女界”。自此,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刘清扬、邓颖超等在天津成立女界爱国同志会。向警予、蔡和森自由恋爱,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结成“向蔡同盟”,成为进步青年的榜样。杨开慧开长沙男女同校先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手工行业中“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行规逐渐废止。

  “据我向前辈了解,到了民国初期,这种行规就不复存在了。”翟惠玲,广彩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事广彩艺术制作已经进入第49个年头了,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翟惠玲向新快报记者回忆,“我1972年高中毕业,由学校分配到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工作,从此与广彩艺术结上了一辈子的缘,在那个时候‘男女同工同酬’、‘男女都一样’已是常态,同一批进入厂工作的同学,有2/3都是女性,厂里也有很多女师傅。”

  翟惠玲表示,从事广彩艺术工作近50年来,以女性的角度来看,觉得工作上完全没有不适之处。“要说阻碍的话,反而是近视这一点,差点让我失去进入广彩学徒班的机会。”原来,翟惠玲在即将毕业时把自己的眼镜给弄丢了,只好裸眼去参加视力测试,成绩自然不理想,“当时厂里的师傅纷纷摇头说我这个视力做不了广彩,我只好追在师傅、班长后面劝说他们再给我机会。”在她的坚持不懈下,终于获得重验视力的机会,翟惠玲赶紧问同学借了眼镜,才不至于与她钟爱的广彩艺术失之交臂。

  对于自己能够在这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进入广彩行业中工作,翟惠玲感到非常荣幸:“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自己才能有机会去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发挥自己热爱艺术的所长。”这些年来,翟惠玲在作品创作中,除了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外,还追求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创作时,她会以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去思考主题、思考场景、思考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人物的神韵,所以,她的作品往往被称为“形神兼备”,仿佛能与之对话一般:“女性在艺术工作中更为安静,更有恒心,在艺术创作上心思细密,更有艺术情感。”

  细腻匠人心:

  绽放女性手工艺术魅力

  手工业的发展依赖农业和商业市场的兴旺发展,依赖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于原料加工和产品销售。当时广东交通运输主要以航运为主,于是主航道上的交通枢纽城市往往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市镇。广州、佛山、潮州等交通枢纽地,亦因此成为了广东重要的手工业城市。尤其是佛山,四方商旅会聚于斯,它的手工业技术源远流长,以铸造、纺织、陶瓷作为支柱产业,这三大产业带动了多行业的发展,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一度超过广州,成为广东最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城市。

  秋色巡游,便是佛山各行各业制作手工艺人比拼手艺的舞台,因此秋色也称“秋色赛会”。明清时期,其中以巡行方式展示彩灯的“提灯会”尤为盛行,彩扎灯色生产也逐渐成行成市,十分兴盛,并成为佛山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的重要工艺品种。2008年,佛山彩灯更是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在行外人看来,彩灯需要扎作、烧焊,这些都是‘力气活’,但在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身边更多的是女同志。”比翟惠玲早十年投入到手工艺人路的杨玉榕,是佛山彩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彼时已经生在一个不乏女工匠身影的年代:“1962年,我进入当时的佛山民间艺术社当学徒,在剪纸、灯色、秋色等车间都做过,最喜欢的还是做灯色。”杨玉榕打开了时代记忆的匣子,向新快报记者娓娓道来,“女同志心灵手巧,一些考功夫、考耐性的作品,师傅们通常更放心托付给她们做,比如之前我的师傅就让我做过一盏芝麻塔灯,需要‘火眼金睛’地把芝麻一颗一颗地粘上去,我做了将近一个月。”据称,后来,外国宾客在来厂里参观看到这盏芝麻塔灯的时候,都不禁惊叹中国女手工艺人的细腻匠心。

  传承手工梦:

  根植传统,兼顾创新

  无论是杨玉榕还是翟惠玲,她们大半辈子的坚持,靠的是心底的一份热爱与初心。“无论拿到什么奖或者荣誉,作品完成的那一瞬间,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所以怎么做都不会厌倦。”一说起自己的作品,杨玉榕神采飞扬,在她手中,瓜子、芝麻、灯芯草、鱼鳞、墨鱼骨等皆可成灯,不断创新花灯的样式,成为了她近六十载以来不变的乐趣。而对于翟惠玲来说,为广彩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烙印,让这项文化更为现代人所接受,是她不断创新作品的方向。

  匠心精神也同样需要年轻的血液。只要有延续,传统手工艺必将有温度。

  “当前,学习广彩的人也有相当的数量。社会上对广彩艺术感兴趣的人也不少,所以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很多的课程以及体验课等,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吸引更多人对广彩艺术有所了解。”翟惠玲表示,这些年她所带的来自院校的研究生学徒,基本上都是女孩子,“她们有很好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基本都能很快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翟惠玲在指导过程中,尽己所能,应教尽教,并且鼓励学生们将传统技艺融入到新的画面风格中,“希望年轻人的思维能够进入到广彩这个古老的行业中,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

  在传播与传承上,杨玉榕亦不曾松懈:“除了公司内的徒弟,现在还有一些学校的老师、艺术爱好者会经常来我们这里学习。学校老师学了之后,便回学校给孩子们开设彩灯课。同时,我们这里作为佛山彩灯传承基地,每年暑假都会有大量的青少年学生来学习。”

  在杨玉榕的影响下,其儿子黄宏宇和女儿黄敏言,都先后与彩灯结缘。尤其是女儿黄敏言,过往从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她,直至近几年才开始转变她的职业生涯,专注从事彩灯制作与创作工作。“本来在别人眼里已经快到了可以退休享福的年纪,但机缘巧合之下,在手工艺创作上开启了自己第二段职业生涯。”从小耳濡目染的黄敏言,在书法绘画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因而在学习彩灯制作的过程中,上手得也很快。通过制作彩灯、参加比赛、获得经验和奖项,黄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也令她意识到:在什么年纪开始手工艺创业,都为时不晚。尤其是在当下,各单位都在积极发挥广东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扶持妇女手工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女性能够通过各种资源和技术,推广她们的企业和产品,让所有手工业者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赶上时代的步伐,分享信息经济的红利。

  策划: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林里 邓迪

  参考文献:冼剑民 《清代前期广东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