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这些年,Ta变了……

来源:新快报     2021年11月30日        版次:AT02    作者:范昊怡 刘威魁

  数说十年金融变迁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数字经济不断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十年来,在践行“碳中和”目标、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化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开放、发力养老金融的路上,扎根广东的金融机构不断升级,他们乘着政策东风,紧随改革变化,在致力于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提升每个普通人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精准滴灌小微发力普惠金融,以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用实际行动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为广东经济腾飞贡献高质量发展动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刘威魁

  2171

  身边的网点越来越少

  也越来越智能了

  十年前,我们办理银行业务只能亲自去到网点办理,现在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网点也在不断缩减。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中国银行的网点数量连续多年出现下滑。根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1月25日,商业银行机构合计共有2171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

  在银行网点缩减的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银行网点智能化、数字化、线上化金融服务能力水平全面升级,不断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指尖银行”“5G银行”正在冉冉升起。网点的“银行+”业务场景也在不断拓宽,现如今,在广州,打印纳税清单这类简单的政务服务也不用大老远跑一趟政务服务大厅,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就能轻松搞掂。

  350万个

  数字人民币

  零售应用场景“全面开花”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出门带现金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付款时仅需亮出手机出示付款码即可。移动支付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但当前的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可能存在市场分割、隐私泄露等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央行数字货币,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稳定。当前,数字人民币覆盖的用户主体、开立的个人钱包的数量不断上升,截至今年10月22日,已经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数字人民币零售应用场景也同时呈现“全面开花”之势,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不仅在政府类、公共事业类支付项目上高歌猛进,对于百姓衣食住行乃至文化娱乐等商业场景的覆盖度也快速提升,同时呈现线上线下互相结合、B端C端彼此促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86.56%

  投资者观念转变

  净值型产品规模稳步上升

  2021年是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的收官之年,理财净值化时代即将正式开启。很多投资者认为,收益类型的转变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的提升,很难再和以前一样得到稳定收益,“闭着眼睛买理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分析》显示,各家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明显提速。2021年6月末至2021年9月末,仅仅三个月,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就提高了7.5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存续余额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同时净值型产品规模稳步上升,占比达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收益率下行且银行理财不再保本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最终还是转变了观念,逐步接受了净值型理财产品。

  15.1万亿元

  普惠小微贷款

  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线上服务渠道不断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普惠金融资源配置力度持续加大,农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状况明显改善;金融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大幅提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更加有力,金融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

  自2013年,普惠金融成为国家战略以来,经过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数年的努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截至2020年末,全国人均拥有8.8个银行户,同比增长9.6%;人均持有6.3张银行卡,同比增长5.5%。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提升,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全年增加530万户。

  14.08万亿

  绿色金融成为

  金融机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助力成为重要一环。在承担实体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责任的同时,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一道必答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从多家银行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银行业已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信贷投放、债券发行与承销、低碳运营等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还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进行披露,并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信息。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

  14次

  国民保险已成为

  保险行业大势所趋

  十年前,国民保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差,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对保险几乎一无所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倡导普及,国民的保险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保险人所关注的保险行业首次出现在国家战略的层面。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及“保险”,使保民生和经济的保险再次成为焦点。从2017年的10次、2018年的13次、2019年的15次以及2020年的5次,提升至今年的14次,保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经历新冠疫情后,保险的保障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发挥,“国民保险”已成为保险行业的大势所趋。

  100亿元

  买保险成为

  很多老百姓自发的行为

  十年前,保险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价格普遍偏高,动辄上千元。随着百万医疗险的出现,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层出不穷,长期医疗险、城市定制保险接连涌现;如今,不少保险产品已成惠民商品,几十块甚至几块钱就能买到保险产品,买保险已成为很多老百姓自发的行为,从“要我买”变成“我要买”。以“惠民保”为例,截至2021年5月,全国普惠型保险达到了135款,参保超过9300万人,保费规模超100亿元。沿着这个方向,保险产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普惠百姓,这也是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保险在普惠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险领域,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3.3万亿

  数字化转型

  消费者APP上轻松买保险

  十年前,保险客户购买保险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通过固定的代理人实现一个有边界的业务场景。随着保险机构越来越注重数字化转型,如今,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可能不是在营业厅,而是在互联网生活 APP 上就能轻松实现。中金公司发布研报预计,2021-2030年互联网保险将实现24%的复合增长率,2030年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接近3.3万亿。新发展格局下,保险科技行业进入“跑马竞速”时代,保险将逐渐摆脱单一产品约束,扩展到医疗健康、智能汽车、反欺诈等应用场景。可以窥见的是,未来数字化营销将成为保险行业的新增长曲线,能够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将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