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多地防返贫监测探索出好经验好做法

来源:新快报     2021年11月30日        版次:T02    作者:曾贵真 王飞 龚吉林

     ■珠海驻茂名高州曹江镇工作队发动志愿者服务队加入对“三类人员”的帮扶。

     ■佛山驻四会市大沙镇工作队和镇政府一起帮助阿英一家建房子。

     ■阳江阳西县防贫保险签订仪式现场。

     ■在汕头潮南区雷岭镇东老村,驻镇工作队队长杨金山到村民家了解情况。

  “严 准 活 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敢闯敢试、帮扶力度全国领先的广东是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部署的?

  几个月来,新快报记者连续在全省多地采访发现,在省乡村振兴局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出现的严重困难户),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防返贫监测、帮扶的好经验好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严、准、活、暖。”

  严

  紧密部署,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后,必须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广东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持底线思维、“严”字当头,是广东的一大特色。

  今年8月9日,广东省乡村振兴调研组在湛江实地走访并召开了一次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座谈会,省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梁健在会上强调,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繁重,首先要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以及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上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首位,把这一思想传递给各级帮扶工作队。

  在今年11月4日举办的广东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宣传工作研讨培训班上,梁健要求全省各地乡村振兴宣传战线干部要加强九方面的宣传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在这方面,他还要求“注重推动从防止返贫向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转变”。

  全省各地也加大了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力度。如汕尾市日前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的方式对部分街镇进行暗访,首先了解的就是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并相应加强督促。

  准

  分级分层监测,精准锁定“三类人员”

  针对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广东多地敢试敢闯,进行了工作机制创新,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三类人员”的精准监测和有力帮扶。

  由汕头市委农办牵头帮扶的汕头潮南区雷岭镇,探索形成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2+N”工作模式。即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运行和分级预警2项机制,落实N项帮扶措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实行“红色、黄色、蓝色”分级预警机制,以更精准、快速落实帮扶措施。其中对涉及已脱贫人口可能返贫的问题,启动Ⅰ级红色预警,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帮扶意见并组织实施;涉及边缘人口可能致贫的问题,启动Ⅱ级黄色预警,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帮扶意见并组织实施;涉及非贫困人口因重大变故可能成为易致贫边缘户的问题,启动Ⅲ级蓝色预警,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帮扶意见并组织实施。

  在珠海帮扶的茂名高州市曹江镇,驻镇工作队队长阮传孟提出了在“巩固脱贫攻坚的路上,返贫率为零”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也离不开机制的创新。工作队在曹江镇设立了镇级监测中心,在两大片区设监测站,各村设监测员,一级级把动态情况监测好,以精准锁定“三类人员”。同时坚持“一月一筛查、一月一研判、一月一审核、一月一动态、一月一调整”的工作机制,迅速落实帮扶措施、及时防控返贫风险。

  活

  自选动作为“三类人员”加码护航

  “三类人员”监测出来后,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之上,如何更好地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帮扶,更考功力。新快报记者多地走访发现,在对“三类人员”的帮扶上,各地并不囿于兜底政策,也不等靠财政资金,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强扶持,这些自选动作包括了集体产业惠农、汇聚社会力量扶持、增加就业机会“造血”等多方面的硬核措施。

  如阳江阳西县为了建立防止返贫长效保障机制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投入47.9万元,对摸排出来的200多户800名“三类人员”全部购买防贫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把入股大型光伏项目的部分分红用来设立防止返贫储备金,对在政策帮扶之外还存在实际困难的群众进行快速干预、扶持。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广东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动参与帮扶“三类人员”的社会力量非常广泛,既有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也有帮扶单位员工、社会爱心人士、本地乡贤,甚至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等,非常灵活。如中山驻潮州市沙溪镇帮扶工作队持续主动联系社会力量,促成中山市一对爱心夫妻和一家公司,对沙溪一村的3名大学生资助学费,直至他们本科毕业。

  暖

  设身处地为“三类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在多地走访的过程中,新快报记者发现,对于“三类人员”的帮扶,不少工作队并非简单机械地提供政策扶持,而是经常走访慰问、谈心,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贴近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真是要感谢你们,要不我们母子俩都不知道到哪里住了。”在佛山禅城区驻镇帮扶的肇庆四会大沙镇,看到驻镇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到来,阿英一连道谢。阿英做过手术丧失了劳动力,20岁的儿子患脑肿瘤双目失明。原本寄居在亲戚家的母子俩,因为亲戚卖房而即将无处栖身。为此,大沙镇资助了部分资金,让她可以顺利建好房子,安心生活。

  在深圳帮扶的陆丰市大安镇,五保户城叔孤身一人,完全无生活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好他,驻大安镇工作队派驻大安镇安北村第一书记为他申请了民政补贴每月846元,由其亲戚照顾城叔的生活起居,避免了老无所依。

  这些设身处地帮助“三类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的做法,令人倍感温暖。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24字脱贫攻坚精神,广东人在乡村振兴时期仍在坚持和发扬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龚吉林 / 责编:马壮 / 美编:吴煌展 / 校对:池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