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村民主动捐地 同心共建美好生活

来源:新快报     2021年11月30日        版次:T06    作者:杨升华 龚吉林

     ■河源市源城区乡村振兴干部点赞埔前镇陂角村的“蔬香园”。

     ■75岁的老党员李新喜在新建好的广场介绍村子的变化。

     ■河源市源城区用好用活村土地,实现村民集体增收共赢。

     ■埔前镇陂角村的“蔬香园”,春节旺季时一天能吸引一万多游客到来。

  河源市源城区用好用活村土地,实现村民集体增收共赢

  “这里、这里、这里……都是村民自愿捐地建起来的,搞公共事业大家都很支持。”站在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白田村铁炉塘党群服务驿站前,75岁的老党员李新喜伸出手指“圈住”新建好的服务驿站和周边的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区、乡村舞台等,激动地对新快报记者说:“现在大家都有娱乐的地方了,十几年啦,就盼望这一天!”

  在河源市源城区的乡村振兴路上,各级政府谋大局、强产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访民生、抓实干;村民们则是舍小利、齐参与,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美好的幸福生活。

  捐地

  村民积极参与公共设施建设

  汽车驶入白田村,在成片的村屋和大树中,视野突然开阔,一大片平整广场徐徐展开,两栋人字形屋顶、红白蓝色正墙的小楼在广场上格外醒目,这里就是白田村铁炉塘党群服务驿站。走进服务驿站,大厅正前方摆放着两块“基层党建示范点”的展示板,鲜明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脚下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

  “以前这块地又荒又脏又乱,村里废弃的房屋、鸡棚和零星种的菜地。”源南镇党委副书记袁敏勇说,2019年,源南镇谋划通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来树标杆、创示范,因为地理位置、人员集聚等优势,选中了在白田村铁炉塘率先建起集基层党建组织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培训、村民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驿站,包含党员活动中心、会议室、图书馆、文化室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乡村舞台等活动场所。

  “当时村长来号召,说村里要搞公共事业,让大家以后有娱乐的地方,但用地有点问题,想让大家支持一下。”李新喜老伯拉着记者说,“我不说假话的,我们村民的觉悟很高的,都很支持。地都是大家自愿捐的,我家就捐了。”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整个服务驿站近5亩用地,全部由村里的27户村民自愿捐出使用权。

  “现在,开会有了坐的地方,娱乐有了施展的地方,我们党员也有了‘家’。”作为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李新喜老伯觉得“这样子很满意”!

  这么好的党建活动基地,谁不想要?铁炉塘党群服务驿站的标杆一竖起来,立马就吸引了白田村其他村小组的注意。“大塘埔村小组来看过后,很有感触,他们的村民回去后也把自己的地捐了出来,帮村里建公共事业。现在,大塘埔已经建起来一个足球场,村里还给孩子们请教练成立了足球队;一个全新的党群服务驿站综合楼已经建起来了;篮球场也开工了……”袁敏勇向新快报记者描绘,在白田村的示范带动下,现在很多村小组都有这种建设意向,乡贤、村民都愿意通过捐地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利民

  亲眼见证生活的美好变化

  村民们为何会愿意无偿地捐出土地使用权,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驻源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干部分析说,在过去多年的脱贫攻坚中,老百姓真正看到党和政府是实实在在地在为群众办实事,产业的兴旺、村容村貌的改善、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得到了提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家亲眼见证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变化,切实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是利民的,是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思想觉悟自然也就会不断提高,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

  共赢

  让土地活起了变资产

  在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两百多户村民纷纷拿出自家以前种菜、养鸡、放杂物的“闲地”,助力村里建成了一个约2万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

  “上村村出了一个革命烈士罗焕荣,他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徐向前元帅的同窗同学。他1921年就入了党,1927年牺牲时仅27岁。”绕着广场中心的荷花池,驻上上村第一书记刘鸣宇向新快报记者介绍说,广场一边通到当地有近300年历史的罗氏宗祠,一边连着游客服务中心和革命烈士罗焕荣的故居。这个广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还串起了村里的旅游景点,为接下来源城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连片发展打好了基础。

  正所谓,双向奔赴才是最美好。村民拿出土地来支持村集体的发展,村集体自然也是时刻想着村民精打算、虑长远。

  “你把地捐给我,我把地用起来,让土地活起了变资产,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白田村党总支部书记利吉棠坦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能像早年一样只管征地,“那是一锤子买卖”。如今要通过流转的方式把土地集约起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项目,把土地变资产。通过打造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共赢。

  埔前镇的陂角村就是这么干的!通过党员干部带头,陂角村集约了60亩土地,引入第三方公司,打造了一个既有赏景采摘,又有亲子游玩的“蔬香园”。村民每年一亩地可以拿到1000元的租金,村里去年在这个项目分红达20万元。此外,大量游客的到访,带动了当地的农副产品等销售,真金白银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平时周末一天能有两三千人来游玩,‘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春节的时候,一天能有一万多人,很多从惠州、河源其他地方来的游客。

  引流

  连片打造乡村旅游带

  “陂角村这样的点,在源城区还有很多,像上村村有红色资源,白田村下坝有葡萄园等。”河源市源城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小里告诉记者,接下来,源城区的乡村振兴发展就是要连点成线,以线带面。

  铺开源城区的地图,张小里指着西片区说,这里有上村村的红色文化广场,高围村五指毛桃基地,陂角村正在打造特色民宿村,将分六个组团打造成不同风格,中式、西式……通过与附近知名的春沐源小镇和巴伐利亚庄园景区联动,引流集聚人气。据张小里透露,去年受疫情影响,源城区接待游客280多万人次,疫情之前更是能达到1400万人次,带动效益明显。“如果能让游客住下玩两天一夜,村也好,居民也好,就都有了收益。”

  而在源城区的东片区,还有2200多亩的田地可以流转出来,计划打造出快乐农场、订单农场、研学基地、特色的种植区、汽车营地等,开发打造“智慧农旅”美丽乡村风貌带。其中,与七寨湖景区相连的白田村下坝小组就是一块“璞玉”。“这里路已经修好了,依托现有的葡萄园种植基地,适宜打造农家游、康养游、周末游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张小里预计,五年过后,这一片就能打造成一个集“吃、住、玩、购”一体的现代旅游休闲村模板,形成一个三天两夜游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充分带动周边居民创业创收。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 责编:曾贵真 / 美编:张汉松 / 校对:池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