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尾传统农业产业迸发振兴新活力

来源:新快报     2021年11月30日        版次:T09    作者:曾贵真 邓迪

     ■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水稻种植业发展起来后,村里的合作社购买了碾米机等设备。

     ■陆河县河口镇,改良后的油柑品种价格提高了很多。

     ■陆河县河口镇加快土地流转,夯实了产业振兴的基础。

     ■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的农田实现机械化耕作,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新技术新思路新探索

  一大片金灿灿的稻田,迎来丰收的喜悦,合作社的大型烘干机、碾米机都已配齐,还准备建粮仓,这是陆丰市西南镇通过撂荒地复耕复垦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漫山遍野的油柑树,因为游客的大量光顾被采摘一空,计划从3000多亩扩种到1万亩以上,这是陆河县河口镇农旅结合推动产业振兴的成功典范。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汕尾市多地,真切地感受到各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迸发出的产业振兴新活力。

  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

  复垦复耕近3000亩,一年增粮数以百万斤计

  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的一片开阔农田里,成片成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闪闪发光,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有谁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耕种的撂荒地。这里,是西南镇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而推进的三个“一村一品”之一——青塘村丝苗米种植项目,另两个是安安村的皇帝柑种植项目以及青塘村的番薯种植项目。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陆丰市西南镇从撂荒地复垦复耕入手,实现了粮食的稳产稳收,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的产业振兴。

  西南镇青塘村党委书记黄少湖告诉新快报记者,因为村里劳动力外出等原因,村里很多耕地此前都丢荒了,这两年,根据陆丰市委和西南镇党委的工作部署,青塘村分两批复垦了近3000亩稻田和其他耕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统一经营。种上了水稻、番薯和南瓜等农作物。按亩产800斤计算,一年增加的粮食就有几百万斤。

  新快报记者在青塘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看到,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多,合作社已购买了烘干机、碾米机等大型设备,并着手准备建设粮仓,逐渐形成丝苗米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黄少湖说,下一步还要打造好青塘自己的丝苗米品牌。

  西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汉祥告诉新快报记者,对撂荒地的复垦复耕,实现机械化耕作,带来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但促进粮食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目前镇里正在探索“股票田”试点改革,这近3000亩耕地中,已有601.98亩改为“股票田”,土地收益部分按经联社、农户1∶9的比例进行折股分红。下一步将对剩下的2000多亩耕地进行股改。

  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西南镇加强了乡村振兴专班建设,镇级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职责,坚决落实镇村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同时,大力提高镇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了镇村集中供水网络、提高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用水难问题;按计划完成了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任务,所有建制村均已具备客车通行条件。此外还多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就业招聘会、就业创业政策讲座等,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就业率,促进农民增收。

  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全镇的农业生产,西南镇还建起了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驿站的技术团队专家既有来自省农科院的多位专家,也有由本土种植大户、农业土专家等组成的本土人才。李汉祥表示,农户和种养企业只要有需要,这些专家都可以在改良土质、水稻种植、果蔬种植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到现场指导,为推动西南镇的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陆河县河口镇

  “三变”改革释放活力,引入技术做强特色产业

  河口镇位于汕尾市陆河县南部,有人口6万多人,这个客家小镇的劳动人民勤劳简朴,也不乏创新精神。

  在乡村的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关键。河口镇在推动产业振兴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河口镇一方面全面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推动成立股份制公司和经济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夯实了产业振兴的基础。

  另一方面,引进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北京圣旦集团、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等技术团队,发展沉香、油茶、青梅、油柑、香橼、小龙虾、绿壳鸡蛋等特色种植养殖及加工业,同时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实现群众当地就业目标。

  日前,新快报记者以油柑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在陆河县河口镇进行了走访调查。

  探索农旅结合、深加工,小油柑迎来大发展

  “4年多前,我们的油柑才一元多一斤,这几年价格一路涨,今年卖到二十多元一斤,还是被采摘一空。”油柑是陆河县河口镇的重要农业产业,而田墩村又是发展油柑产业最好的一个基地,目前有3000多亩。田墩村委书记朱伟枚告诉新快报记者,油柑产业转型升级的密码,一个是引入良种,一个就是举办油柑节,拉动客流。

  朱伟枚说,早在20多年,田墩村山上就到处是油柑树,后来由于产值低,一斤仅一两毛钱,有一段时间没人要。慢慢地,有些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经营。早在4年前,油柑基本上能卖到一块多一斤。2017年,为了拓宽油柑的销路,河口镇和田墩村开始试办油柑节,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通过乡村旅游带动采摘。没想到一年年火了起来,村里的油柑光供游客采摘都销售完了。而价格也从一元多一斤升到5元,今年新品种开始结果,有的卖到了20元一斤,而且卖得非常火。今年第五届油柑节期间,全村的空位都被游客的车塞满了。同时,因为品质好,大量油柑被大企业收购,用来做鲜榨果汁,迅速就打开了销路。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30日举办的“庆丰收 感党恩 跟党走”陆河县河口镇第五届田墩油柑节上,群众载歌载舞,参与热情非常高,拔河、捕鱼、捉鸡、热气球惊喜体验、非遗螺洞木偶戏表演等节目让游客过足了瘾。美食街展现的各类农副产品、当地特色美食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田墩香米、油柑制品、绿壳鸡蛋,豆腐角、田墩米骨粥、剑门咸菜鸡等,引来游客纷纷品尝购买。

  在日耀农业种植合作社的油柑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朱日耀告诉新快报记者,合作社已种植了1700多亩油柑,现在准备再扩大,已发动1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来,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大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

  朱日耀说,改良后的油柑品种价格提高了很多,挑选出来的一斤能卖到50元,百年老树的甚至卖到200元一斤。全省各地甚至广西等省外的游客都慕名而来。

  合作社还带动了就业,前来务工的村民多达70多人,摘果子时按劳取酬,多的一天有700多元,打杂工的都有100多元。

  朱伟枚说,下一步,还将引入公司进行油柑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全村准备从目前的3000多亩扩种到一万亩以上。对于油柑产业的发展,他充满了信心。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迪 / 责编:梁美琪 / 美编:郑理文 / 校对: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