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珠江为纽带联动9区 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1)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5月15日        版次:A02    作者:陈慕媛

     ■滨江历史文化带示意图。

  ●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御

  5月13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下称《规划》)公众意见的公告。《规划》从公共空间、生态、文化、交通、安全、形象、更新、产业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旨在以珠江为纽带,串联沿岸重要发展地区,实现全流域谋划、有序衔接、因地制宜。

  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长约100公里,主要聚焦中心城区段75公里,拓展南沙段15公里、增城段10公里,涉及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增城九个行政区。规划目标为,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广州特色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策略一:人民的珠江

  中心城区段 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人民的珠江:开放多元,共享惠民”是其中一个规划策略。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有序安排滨江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空间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规划》提出,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公园绿地16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6.5平方公里。南沙区段建设南沙湿地公园、大角山公园、灵山岛尖生态堤公园、滨海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海公园,激活滨海公共空间。增江区段打造荔湖生态公园、增江画廊景区、南山古胜、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强化与周边山水空间联系。

  同时,建设丰富多元的滨江绿带,创造更多活动空间。在规划新建区、大面积改造区宜保留100-200米的滨江公共绿地,已建或已批地区滨江绿地宽度小于100米的暂按现状控制,远期宜结合规划改造加宽。

  鼓励设置文化、体育、休憩类等面向公众服务设施,推进碧道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等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应急医疗、文体游憩、标识导引、无障碍等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滨江停车场配置。

  策略二:自然的珠江

  打造5A级国家滨海湿地 生态旅游休闲区

  《规划》在提到自然的珠江时,用“水清岸绿,回归生态”来形容。

  首先明确,要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强对具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生物保护价值突出或胁迫效应显著的河源区、河口区、重要湿地和城市河湖内的洲滩湿地区域保护。

  加强江心岛屿生态保护。北帝沙、大洲岛、沙仔岛等20个江心岛,总面积37.4平方公里,按照严格保护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利用类三类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构建城市“冷源”“冷廊”,强化气候应对策略,构建通山达海的通风廊道体系。依托山海岛水涌田等绿色空间形态,将自然特色与文化环境一体化打造,助力南沙湿地打造5A级国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规划》指出要加强绿地和树木保护。以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大树保护为重点,做好珠江沿岸拆违建绿、留白增绿,提升沿岸绿化美化品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策略三:文化的珠江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规划》提出要建设文化的珠江,传承文化,注入活力。

  首先,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现广州两千余年历史。建立“古代、近代、现代”三级资源库,集中凸显滨江岭南水乡、工业遗产、近代城市3种风貌带。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品牌。

  提升滨江文化节点。讲述广州城市故事,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提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推广太古仓活化经验,提升花地仓、信义会馆等工业遗存价值。

  打响文化品牌,打造滨江文化游径,策划滨江主题活动。中心城区段策划新河浦红色文化径、沙湾岭南文化径、黄埔古港-南海神庙海丝文化径、花城广场休闲文化径、广州西岸创新文化径、沙面-西堤历史文化径;南沙段策划大湾区海防遗址文化径、南沙滨海湿地水乡文化径;增城段策划环荔湖生态文化径、古城特色文化径等。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展现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特色历史资源。《规划》显示,9条历史文化步径包括6公里红色基因、5公里古都年轮、3公里城央水脉、10公里丝路遗风、4公里粤味探悠、11公里工场传奇、5公里西关小筑、5公里街市揽胜。

  策略四:可达的珠江

  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

  可达的珠江即互联互通,亲近滨水。

  具体举措为,贯通滨江道路,完善内部路网。强化珠江两岸一线滨江互联互通。规划贯通一二线滨江道路通道,前航道中西段重点打通断头路,西航道和后航道重点完善路网结构。规划干路网密度达到3.6km/km2,路网总密度不低于8km/km2;滨江重点片区落实“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规划路网总密度不低于10km/km2。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多模式公交出行。增加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落实规划轨道线路13条,包括8条广州地铁线、4条佛山地铁线和1条城际线路。

  鼓励发展水上交通。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增加水上游艇码头和旅游观光线路,擦亮“珠江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