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银行信贷投放“火力全开” 季末叠加半年考,放贷高峰6月可期(1)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6月06日        版次:A10    作者:范昊怡 杨依泓 廖木兴

    

  要求主动对接企业询问需求,重点瞄准普惠小微领域

  当下资金供大于求,但放贷风险匹配难度加大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杨依泓

  ■图片:廖木兴

  央行日前公布的4月社融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疫情反复起伏给融资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明显,为应对经济面临的冲击,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包括降准降息、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针对受困市场主体的延期还本付息措施等。

  业内人士指出,从趋势看,宏观经济积极因素在集聚,一揽子有针对性助企纾困、稳投资稳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畅通,实体经济呈现加快回暖态势,信贷融资需求或将在6月份出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全力以赴加大信贷投放,成为了各家银行机构当前和全年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挖掘新项目、主动对接新需求将成为各家银行接下来信贷工作的着力点。

  “普惠金融一直都是重点,今年以来,行里也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能贷尽贷。”某国有大行广州分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政策出台后正赶上季度和半年考核时点,未来1个月的时间预计将出现信贷投放高峰。

  有分析预计,从政策出台到落地见效仍会有一定时滞,看到融资需求的明显改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5月份新增贷款规模预计呈回升态势,6月信贷有望明显反弹。

  “接下来,宏观经济将迎来一个回暖、反弹过程,其中信贷需求也会随之释放,这种贷款同比多增势头有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得以延续,并将带动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经历一个由降转升的过程,从而为下半年经济较快增长夯实基础”,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当前时间节点,银行能否抓住时机,有效扩大信贷投放,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判断其业绩走势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行业现状

  深入挖掘有效贷款需求,再发力普惠小微

  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一直是金融政策发力的重点。

  数据显示,2022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连续3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132万户,同比增长41.5%。

  信贷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此番多地央行在信贷结构上也提出了要求,辖区内银行要聚焦普惠小微、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未来积极挖掘新项目、主动对接新需求将是各家银行接下来信贷工作的着力点”。

  有股份制行人士告诉新快报记者,尽管开年后小微信贷投放增长有所放缓,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近两月来银行要求他们通过更多渠道找到客户,也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近段时间来他们都被要求主动对接企业询问需求,以备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

  “不同银行业务的侧重点不同,可能在贷款的结构上也就差异比较大。目前政策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并将信贷重点瞄准普惠小微领域,这意味着多数银行信用贷款的规模和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某国有大行人士称。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占比仅18.9%。

  贷款比之前更容易,但绝大部分要求抵质押贷

  “疫情以来,银行推出了一些纾困产品和贷款政策,感觉贷款比之前更容易了。”一位中小企业主告诉记者。但是他也表示,当前银行的信用贷款还是很难、极少,绝大部分要求抵质押贷,“基本上是拿房子打个六七折,而且银行要求多,提供材料等审批过程还是很繁琐”。

  “现在银行也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但是实践中,面对相对大笔的贷款,银行都是要求有抵质押物作为支持的,当总贷款额度超过了信用所能支持的贷款额度就需要增加增信措施,而目前最具有说服力的增信措施就是不动产抵押。”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相比抵押类贷款,信用贷款的风险会高一些,这也更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

  对此,王青认为,就商业银行而言,目前小微贷款等重点领域已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后期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在特定行业、地域实施差别化竞争,深入挖掘有效贷款需求。同时,在当前特殊时期,商业银行要增强对经济形势及政策走向的前瞻性和敏感度,既要及时跟上政策节奏,扩大信贷投放,又要切实提高自身风控能力。

  “当前正是需要金融系统迎难而上、主动作为、靠前发力的时候。”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金融机构应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原则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需求,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让利和支持力度。

  “掐尖”现象明显,企业说贷款额度不够“解渴”

  监管部门多次要求银行信贷“应贷尽贷”,银行给企业放款的迫切心情则显而易见,然而,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担心风险问题,银行业内出现了风险偏好上移的现象,行业竞争更趋激烈,银行“掐尖”现象也越发明显。

  “我们最近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到账了。”广东一家致力于蝴蝶兰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主李明(化名)对新快报记者表示。随着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该企业的融资需求正在扩大。“四五月份正是蝴蝶兰的开花周期,今年的上海疫情影响到我们企业,四月亏损了将近200万元。”李明无奈道。近年随着市场对蝴蝶兰花卉的需求加大,企业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李明向银行申请了贷款,“放贷的速度很快,资料交齐之后大概一个礼拜款项就到账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需求。”

  不过,李明坦言,由于抵押资产较少等原因,预期的500万元贷款最终银行只批了100万元,“虽然不及预期,但也暂时缓解了企业的难题”,李明说,该企业目前仍有扩大生产规模、投设备的需求,“我们敢贷,我们也想贷,现在的银行贷款额度对企业来说不够‘解渴’。”李明表示,现在银行也在加大贷款投放,但企业更希望一步到位,一笔业务就获得足够的贷款。

  银行如何平衡投放和风险,目前是一个难点

  这一边小微企业喊渴,另一边金融机构虽然有资金,却难以找到风险相匹配的放贷对象。对此,有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当前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不愿增加借贷压力,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又不敢放款,这里面既有风险考量,也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好客户基本都被覆盖了,要再拓宽客户群比较难。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充足,供大于求,资信情况好的企业主能接到好几家银行的电话,但是现在这些企业贷款意愿确实有所减弱。”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供求双方的错配,除了通过银行内部推动解决,还需要外部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明确风险分担机制、银企两端信息对接机制等。

  从银行内部来看,推动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实现真正的普与惠,症结还在于“风险”二字。有银行人士表示,现在银行流动性比较宽裕,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资金是“应有尽有”,但如何平衡投放和风险,目前是一个难点。

  “当前政策最需要解决的,也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最终风险谁来承担。”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炜宇看来,只有建立起风险分担机制,切实减少银行风险成本,才能够让其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