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第五中学校长裘志坚: 裘志坚将43年前参加高考时的拼劲、干劲带到了今天。年近六十的他近日忙着中考报考相关事宜,持续多日超过凌晨两点半才下班。然而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裘志坚依然兴致高昂地说起自己高考的深刻经历。 从高考亲历者到指导学子参加高考,从教40年,他见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他以自身经历诠释,高考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建议广大学子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拥抱高考,悦纳高考。 校长们的高考故事 校长说 去迎接、欣赏、悦纳高考 面对高考不同人持有不同的心态,很多人将其视作人生旅程中的一道坎,奋力跨越。裘志坚则持不同的看法,去年高考前夕,他曾看到学校高三七班的黑板上写上了“高考,你好”这四个字,对此他十分赞许。他认为,“高考,你好”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主动张开双臂去迎接、欣赏、悦纳高考的心态,不将高考视作敌人、以被动的姿态去应对它。“所以我希望孩子们都有一种这样的心态,时时想到‘高考,你好’去化解内心的焦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裘志坚同时也鼓励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高考是什么?高考就是做题,还是在三位监考老师充分为你服务、护航你的情况之下做题,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机会有很多的,只要你们放松身心,保持平常心,一定会考个好成绩,祝各位同学高考顺利。” 翻墙读报,月下求知 1979年7月,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年仅15岁的裘志坚与100多位同窗坐上了开往乐安县城的大巴车,参加第二天八点半开始的高考。 县城里商业并不发达,招待所和酒店住不下浩浩荡荡的百来名考生,带队老师直接将同学们拉到县商业局的大礼堂,同学们在地上、凳子上铺上凉席倒头就睡。7月酷暑难耐,大礼堂里没有装电扇,裘志坚一下子不适应新环境,热得汗流浃背、辗转难眠,而且非常口渴想喝水,给自己灌下一肚子冰凉的井水起效甚微,一番折腾睁眼到了天亮。 裘志坚记得很清楚,1979年江西的高考是大学和中专分开报考,试题有所不同,裘志坚报考的是中专,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参加了高考。 “无论去哪里,只要能走出农村,父母是基于这样一个动机来鼓励我们学习的。”裘志坚出身农村家庭,又是家中老大,在那个高考被视作个人命运的关键转折点的年代,被父母寄予厚望,盼着他给兄弟姐妹做榜样。 裘志坚说,那时候大家都是铆足劲去学习,学校刚开始没通电灯,点的都是煤油灯,要用的时候就放在书桌上,再往旁边搁本书遮风,到了第二天起床别提脸了,鼻子和嘴里都会被煤油熏得一团黑。后来有了电灯,晚上10点熄灯,老师就赶着学生去睡觉,裘志坚属于怎么也赶不走的那批,甚至会躲开老师跑到路灯下继续学。有时候路灯也关了,还不肯走,抬头看看月朗星稀的,也能将就着学习。 裘志坚对知识有着纯粹的渴望,像不知饱腹的饕餮。喜欢读书看报的他经常趁着老师午休时间,不惜翻过两米高的围栏爬进老师的办公室,躲在里面看足两个小时的《参考消息》。 裘志坚说,那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录取率都非常低。当时很多孩子都将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一种非常重要途径。整个县能够上中专的有二十来个,考上大学也只有十来个。那年高考,裘志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尽管圆不了“大学梦”,但他也是十里八村第一个考上中专的孩子,录取消息一传来,乡亲们与有荣焉,纷纷踏破门槛给他家送去鸡蛋。 铆足干劲,圆大学梦 他说:“那时候能够吃上国家饭、包分配是很有‘江湖地位’的。”毕业后的裘志坚到了村小当老师,转正后每个月33.5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裘志坚用这笔收入置换了一台“价格不菲”的上海产的“红灯牌”收音机。收音机传来的时代浪潮声开阔了裘志坚的视野,外面的世界也变得可触可达。也是通过这台收音机,裘志坚边看教材边听广播,学习大学课程,二十几门课程做下的笔记垒得有半米高,这些笔记跟那台至今还能运转的“红灯牌”收音机一样,被裘志坚珍而藏之,成为其奋斗的印迹。 裘志坚身上的那股干劲就没有暂歇的时候,处处透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志气。1984年,裘志坚等来了机会,江西师范大学招收函授本科的学生,裘志坚铆足劲拼命复习了35天,以全县第一的成绩斩获了江西师大的录取通知书;2000年,裘志坚到北师大脱产培训6个月,那段时间裘志坚足不出校,蹭讲座、泡图书馆。看到图书馆里有好的东西,马上复印,裘志坚花了3000多块钱复印了几麻袋的东西,结束培训后将复印资料从北京直接扛回了江西。 这股干劲也影响了裘志坚的从教生涯。连续10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年逾三十鼓起勇气到广州继续从事教育事业……2016年,裘志坚走马上任成为了广州市第五中学的校长,一直持续至今。 裘志坚任五中校长的6年来,五中的高考成绩实现了跨越式飞跃。 “一个学校的进步不是单靠一个校长实现,校长更多是一种理念上的引领,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裘志坚所秉持的理念是“教育是成全一个人”,他常说,学校是一片偌大的森林,孩子们就是森林里的猴子,森林要结出丰富的果实供猴子采食,学校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更广阔驰骋的空间,帮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 他眼中的高考 高考不再是“独木桥”,而是宽敞的分岔路 43年弹指一挥间,从亲身经历高考到指导学子参加高考,裘志坚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说:“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最为公正的形式,对个体来讲,高考使得很多基层的老百姓改变了自身命运。” 在裘志坚看来,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变化,是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充、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化、选拔少数人到现在大众化的转变,“40多年间的进步是巨大的,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高等教育,我们那时候考上大学会被人称为‘天之骄子’,而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更多的孩子通过高考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他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着走的“独木桥”,而是宽敞的分岔路,有些孩子偏向研究型、有些偏向应用型,能通过高考进行分流。与此同时,当今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人才评价方式也不再单一,高考不能完全成为改变人生的一种形式。裘志坚说:“在这种背景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国家提供的机会,有理想有目标,不随波逐流,才能更好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