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做强人才驿站 为乡村振兴引入“智慧大脑”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8月12日        版次:T09    作者:农艳芳 王飞

     ■位于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今年4月开始正式对外营业。

     ■粤菜师傅培训基地里,大厨们有条不紊地忙活着。

     ■驻东源县义合镇工作队队员合影。

     ■在义合镇人才驿站,大学生们可以亲自尝试直播带货助农。

  驻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工作队:

  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今年4月开始正式对外营业,该基地延续了这个“厨师专业村”的培育传统,不仅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更成为了村里的风景线。同时,由省审计厅、华南农业大学、河源市审计局等单位组团的乡村振兴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义合镇工作队”)还依托人才驿站的打造,引入“智慧大脑”,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业优势,助力义合镇人才振兴,并依托农业科技力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为义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活化基地规范培训促村集体增收

  “一楼既做餐饮运营,又是厨师培训的实践基地,二楼则是专门的培训课堂。”夏日正午,义合镇下屯村粤菜师傅培训中心一楼人声鼎沸,义合鸭、义合酸笋炒大肠、清蒸河鲜、红焖肉等东江客家菜接连上桌,食客们在明亮清凉的餐饮大厅大快朵颐。厨房里,粤菜大厨们有条不紊地忙活,切菜声、煎炒声、传菜声此起彼伏,印有“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培训班”字样的红色横幅还悬挂在白墙上。而在二楼,整洁宽敞,教室桌椅齐备,陈设摆放还可窥见当时的培训场景。

  驻义合镇工作队队长陈伟向新快报记者介绍,自4月份开业后,培训基地便邀请当地厨师协会成员单位的大厨进行短期授课培训,培训对象除了义合本镇村民外,还面向东源县乃至河源市有意向从事厨师行业的群众。“自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班以来,下屯村先后新增了3家农家乐。”

  实际上,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落地下屯村并非偶然。陈伟提到,临东江而建的下屯村积淀了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加之村里承袭的“师带徒”传统,1000多户籍人口的下屯村走出了近300名厨师,是远近闻名“厨师专业村”。2019年,省审计厅第二批驻下屯村扶贫帮扶工作队进驻伊始,便谋划打造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我们携手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及东源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筹资建设起这个培训中心”。

  乡村振兴驻义合镇工作队进驻后,推动了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的后续建设及招商运营等,基地在今年4月实现正式营业。如今,该培训基地也成为了下屯村一道亮丽风景线,“来村参观阮啸仙故居、开展党建活动、红色研学等游客多了就餐选择,村集体经济也从中受益。”驻义合镇工作队队员陈立为说,该培训中心日常由承租村民进行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能获得10万元租金收益,并逐年递增,“这既规范提升了当地的厨师培训模式,也实现了村集体物业盘活利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人才驿站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除了接续打造好上轮帮扶的重点帮扶项目外,工作队也结合东源县“雁归源”人才服务中心、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东源站)等功能,多方筹集资金打造义合镇人才驿站,着力建设人才互动交流与创新创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它首先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科技服务。”驻义合镇工作队队员、义合村第一书记陈建说。

  步入义合镇人才驿站,一楼左侧展示区里,葛根杯茶、义合红茶、冬种糯小麦等包装精美的义合特色农产品整齐码放。

  冬种糯小麦在这一众农产品中尤为醒目。“去年冬天,我们开始试种冬小麦,村民反响品质很不错,仅中洞村现已初步形成‘稻-稻-麦’种植模式。”驻义合镇工作队员、中洞村第一书记梁玉枚提到,包括试验田在内,义合首批推广种植的冬小麦达到450亩。“糯小麦从播种、管理、收割到加工打包成产品,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全程跟进和参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梁国健补充道。

  原来,工作队以人才驿站为依托,先后引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发展的4个规划团队为义合镇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库支撑,邀请小麦、水稻、灵芝及蔬菜种植等专家建立种植、养殖专家服务团和产业规划服务团,多次到义合镇开展撂荒复耕、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冬小麦就是借此契机出现在义合的土地上。

  梁国健和同校农学院学生李宇恒也是由此与义合镇产生了联系,二人提到,该冬小麦在义合镇试种推广效果很好,积极种植外,不少村民还自行保留下种子。同时,除了依靠华农团队收购销售,“南方小麦”也吸引不少游客关注,“麦收季节,很多游客就直接在田间地头购买农户刚收割的湿小麦回去品尝。”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结合撂荒土地整治等,已在义合镇推广种植450亩冬小麦、600亩高品质水稻,示范种植葛根、甜叶菊等经济作物,并指导创建“义小蝶”文创品牌助力推广义合农产品。

  驻义合镇工作队员杨哲宇说,我们想让华农最优秀的原创种植养殖种质资源在义合落地生根,通过人才驿站把农业科技专家、优秀大学生、乡贤等人才链接到当地,以专业科技实力、青年创意人才发挥好联农带农作用,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强服务助培育 支持乡村人才振兴

  开展科技服务、助力本地农产品提质升级的同时,“也已经有2家企业通过人才驿站顺利落户义合。”陈建说,他们以人才驿站为阵地,结合“雁归源”人才专项行动实施,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人才信息收集制度,,畅通了信息交流沟通,积极引导和助力义合镇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陈建介绍,该人才驿站还结合企业创业、人才就业等需求开展党建、农技、电商等培训,以“适应性+实用性”培训做好人才服务,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内生动力。

  此外,这里也成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完美课堂”。“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人才驿站进行研发、支教、文化挖掘等课题实践,既有益学生成长,成果转化又可以助力义合乡村振兴发展。”陈建说道。

  有志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梁国健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在义合镇的实践不仅锻炼专业能力,也深化了他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认识,积累了现实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义合镇人才驿站除了接纳5所合作高校学子之外,也对全国的学子敞开实习大门。吉林农业大学研一学生郭师彤,便是7月3日该人才驿站正式启用后,首位远道而来的大学生志愿者。

  郭师彤表示,除了日常负责的讲解接待工作外,她也经常参与到各课题小组的田间实践中,“我觉得人才驿站这个平台很好,我们大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发挥力量,推动个人成长和义合当地乡村振兴的双向发展。”

  /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陈玉婷 / 美编:廖木兴 / 校对:马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