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关山月的艺术思考,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8月14日        版次:A09    作者:梁志钦

    

     ■《你瞧!又添了一个桥墩》

     ■1948年作品《被压榨下的饥民》。

     ■1953年作品《一封家书》。

     ■1950年作品《进攻海南岛》。

  “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开幕,策展人陈志云:

  日前,“与人民同行——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据介绍,此次纪念展以20世纪40至50年代的关山月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为切入点,并以1949年为时间界线进行前后对比,展现关山月在历史转折前后的思考与选择,向人们呈现了一位追求进步的美术家受中国共产党感召,在思想上拥护党的领导,在行动上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最终成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的心路历程。策展人之一、广州艺博院副研究馆员陈志云表示,希望通过用“特写镜头”的方法,梳理关山月的人民视角。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关山月(1912-2000)

  广东阳江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1935年进入春睡画院跟随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学画,在艺术思想及艺术实践上深受高氏影响,由高剑父为其改名为关山月。解放后,关山月历任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画院院长等。

  陈志云解读

  在这幅作品中,关山月别出心裁,他将大桥施工场景作为远景,而近景则以特写镜头一样的手法,细致描绘了一艘木筏,占去画面大部分空间。木筏缓缓驶向大桥的方向,似乎暗示着国家将从农业国迈向工业化。木筏上的老人面带微笑,指着远处刚建好的一个桥墩,身旁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则眼神坚定,他手持画板和铅笔,准备画下远处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由此可见大桥兴建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与其他画家注重刻画施工场面不同,关山月对这一题材的处理更注重观察人民的反应和表现人民的情感。

  直观形象地讲述关山月

  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变化

  本次展览,策展团队以关山月于1983年撰写的《我与国画》为线索,分为“图绘人间”“山河新貌”“人民的形象”三个篇章。陈志云介绍,展览通过三个篇章,以丰富的作品和文献,直观形象地讲述关山月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变化。

  透过展览,主办方希望观众了解到一位艺术家如何心怀悲悯,进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理念,逐渐明白人民在历史中的位置,选择“与人民同行”,努力“为人民服务”,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

  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成了他艺术风格的基调

  上世纪40年代的关山月,在目睹了人民疾苦与艰辛生活后,曾在自述中谈道:“我是一个画家,对于现实的悲惨和幻想的破灭,不能漫不经心,漠不关心。”于是,他用画笔图绘所见所闻表达对苦难民众深深的同情。在香港期间,他为平民画速写,并根据《虾球传》创作连环画,向第一次文代会全国美展提交作品并入选,在1949年9月1日至15日展览移至上海展出的目录上,记录了关山月《重庆东水门》《享堂峡水之流》《纺织》《春耕》等多幅作品。1950年,关山月任职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他不再是“卖画的流浪人”,而成为了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他自觉思考“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呼吁画家们,运用传统和外来的优良技法“反映劳动生活、革命斗争英雄事迹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创造出“表现现实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的新写实主义的绘画”。关山月在自述中谈道:“和工农劳苦大众接触越多,共同语言也越多,才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才有可能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于是,他身体力行,认真完成革命历史画《解放海南》的任务,创作了长征题材的系列画作。教学之余,又与学生一齐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如赴闸坡渔港写生,以画笔录下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场面;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描绘建设中的汉水铁桥和武汉长江大桥,见证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陈志云介绍,经过思想改造,关山月的山水画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壮阔的意境中,始终饱含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色彩,这也成了他日后的主体艺术风格的基调。

  在人物画题材中,1949年之后,关山月为人民画像,表现新中国的新人、新事。关山月在这段时间参加土改、深入生活,加入了时代的洪流并完成了自我改造。他为渔民、农妇、水产工人、妇女干部、海军战士等工农兵画像,这些人物画反映了时代的审美,体现了关山月对于党的文艺政策的深刻领悟与发自内心的认同。其中,就有《一封家书》《妇女委员》《穿针》《缝衣》等代表作。

  对话

  “他始终明确 艺术为人民服务”

  收藏周刊:五年前,也有多个单位联合举办过关山月的大型纪念展览,比较全面呈现了他的艺术面貌,这一次的纪念展主要不同在什么地方?

  陈志云:以往的纪念展览可能更多的是凸显他整体的艺术成就,会展出很多大型的创作,也因此,给市民留下了关老在山水、花鸟等方面见长的印象。这一次我们尝试了用类似一种“特写镜头”的方法,梳理了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期的人民视角。我们发现,在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关山月在艺术思想上所作出的选择正好体现在他同期的艺术创作上。

  收藏周刊:为什么这次选取的大部分是人物画,而不是其他题材?

  陈志云:因为人物画能够直观反映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收藏周刊:很少有能如此系统地看到关山月先生的人物画。梳理之后,能否总结他的人物画特点?

  陈志云:通过梳理,也能看到关老人物题材表达技法的变化,在上世纪40年代画的人物画,略显稚拙,尚未成熟,但他为了贴合时代的需求,他毅然选择了用人物题材记录反映当时的人们所面对的苦难。当时他作品的记录性很强,很多平民的身影,给人真实的感觉,用笔则很简约、很精彩。从视角来看,也是全新的,在此前中国画的人物题材极少会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劳作。这种转变带来了表达技巧的转变、绘画风格上的转变。

  从关山月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一直强化中国画本来具备的民族特点,其中,线描的体现尤为突出,这一点在他的人物画是很明显的。尽管他的人物画也借鉴了一点西洋画的技法,例如空间透视、轻微的光影效果以及色彩等,但一切都以中国画审美为主导。

  收藏周刊:您认为现在纪念关山月先生的艺术,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陈志云:最受启迪的是,面对每一个题材,他都能结合新的时代新的气象,并用独树一帜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出来。这跟他始终明确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方向有关,他紧贴时政,将艺术思考跟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并自觉地投入其中,从而成就了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