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英南村活动室每天都有小朋友来玩。 |
■《民法典》画上墙,用视觉强化普法效果。 |
■威东村为老人和孩子贴心安排活动场所。 |
■英南村景色宜人,吸引远近群众前来游玩。 |
■英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日强在乡贤展览馆内讲述英南村的龙舟文化。 |
江门市江海区: 池塘边有人垂钓,幸福院长者汇聚,活动室孩童欢闹……沿着整洁的乡道走入江门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眼前绿植遍布,流水蜿蜒,房屋被阳光晕染,属于长幼各自的乐园隐身其间,静中有动,其乐融融。“不光节假日,平时也有游客来打卡。”英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日强不无自豪地说,随着江门市江海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持续推进,英南村近年紧抓契机,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凭借高颜值、善治理,英南村已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现下,在江海区乡村振兴局的强力推动下,各项振兴措施正在全域推进实施,美丽侨乡再次聚能,释放发展活力。 塑造乡风文明 形成向善氛围 英南村有两样东西随处可见——宜人的景观和友善的笑脸。 在360平方米的农村幸福院,十多位银发老人分坐圆桌前,有人打牌,有人闲聊,“每天都来聚聚,现在是享受生活的年纪。”力伯笑眯眯地说,这里是英南村老人的另一个家,除了娱乐消遣,邻里间也在这里交流信息,互帮互助,“谁家有急事难事,大伙儿都会出主意想办法。” “互帮互助”是英南村村民公约顺口溜内的其中一条,不仅上墙,也早已深入人心。在距离幸福院几百米的儿童活动室,74岁的刘伯坐在图书间看书,里间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也会跟着笑出声。热心的刘伯是村里的巡逻员,也兼任活动室管理员,暑期来玩儿的孩子格外多,他很忙,也很快乐,“我们村,人人懂得尊老爱幼,这是传统。” 传承汇聚优良传统,塑造新时代乡风文明,是英南村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内,主题公园、乡贤馆、七彩街、篮球场、议事厅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硬件”之上,乡村文化展示平台亦同步其中:文化宣传栏、法治龙舟、艺术墙绘……处处都是传承文化、发掘民俗和同步时代的讲解词和激励语,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软硬兼施”,迅速在英南村形成崇德向善、争先创优的氛围。 文明乡风的承继,在英南村还通过“最美村民评选”“人居环境整治评比”“每月村民积分评选”等活动掀起一次次高潮,爱老敬老、勤劳致富、讲文明、正家风,已潜移默化为英南人的行为准则。 融合现代潮流 推动乡旅发展 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如何令英南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异彩,也是村两委精研的课题。近年来,通过文商旅融合打造主题情景街区,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网红文旅街区模式。“英南村的聚兴里,有打造特色街区的先天优势。”胡日强说,“南堡1980”就是在此背景下融合传统与现代改造而成的主题情景街区,围绕英南和老巷场景文化,重现上世纪80年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娱乐、情景,形成街区沉浸式文旅互动体验内容。 “这里既是景点,也是游客的休息区。”胡日强说,英南村是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村内有多个乡村景观、田园风景和农业生态公园,就缺一处游客休息的地方,而“南堡1980”一举两得,填补了这一空白。 联结“传统+现代”的理念,也体现在英南村的龙舟文化里。英南村有近300年的龙舟历史,在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英南村不仅延续着赛龙舟的传统,还在村文体广场打造“南兴坊”龙舟雕塑,既增强了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也宣扬了英南村的龙舟文化。 此外,英南村在全区率先引进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业已形成经济、观赏、旅游和生态效益多赢局面。 村民参与村务 效果事半功倍 同样位于礼乐街道的威东村也有五彩墙绘,除了宣传乡风文明,还有一处专门宣传《民法典》。“我们提炼了法条中的重要元素专门设计普法墙,用重复视觉效果强化村民对法律的认知。”骆菁菁是江海区审计局派驻威东村的第一书记,经过一年多潜心工作,她已对威东村各项情况了然于胸。 骆菁菁说:“村里有500多位老年人,但以前能供长者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都不多。”工作队进驻后,抓住“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契机,清理了旧村址侧杂草丛生的空地,建成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内设党建长廊、榕树头讲习所、乒乓球场、篮球场、健身设施、休闲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内置党建宣传、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民主制度、科普宣传等元素,为村民营造出一个集运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好去处。更贴心的是,威东村通过向民政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将旧村址改建成“威东村长幼活动中心”并配置相关设施设备,为老人和孩子提供专门服务。 “活动中心人气很旺,妇女也喜欢来这里学厨艺。”村妇女主任甘春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煲汤宝典说。记者注意到,农家书屋一侧还建有长者饭堂,“有20多位老人家定点吃饭,每餐5元,按照老人们的需求配送到家。” 村民议事长廊也在广场内。骆菁菁说,村里人越来越关心村务事,常常围坐长廊内为村里出谋划策,而村两委的“上传下达”则在开放的议事厅里进行,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说养老,话增收,永远是议事厅内最热门的话题。骆菁菁告诉记者,威东村利用区位优势持续盘活土地用作自留出租,其中35亩以每年每亩25000元的价格出租,仅此一项,去年收缴租金884750元,且租金每5年递增15%。通过自留用地发包,威东村目前已引进多家企业进驻,以“万企兴万村”模式助力威东村振兴图强。“企业租地后盖的厂房,租期一满就归威东,到时用厂房出租,就可以为村民和村集体挣更多钱。”骆菁菁笑着说。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马壮 / 美编:吴煌展 / 校对:陈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