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汇聚社会关爱 探访困境儿童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9月15日        版次:A06    作者:潘芝珍 严蓉 李斯璐 王飞

     ■正果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站配有专职工作人员,为孩子们提供服务。

     ■潘妈妈家里的奖状墙,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

  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送出中秋礼包

  香甜月饼、爽脆干果、优质米油,还有塞满文具的学习包……长相一模一样的小晴、小雨两姐妹,瞪大眼睛看着桌上的礼品,不约而同拉拽着奶奶的衣角,示意尝鲜。“这是干果,来,一人一包。”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下称“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看在眼里,马上取出干果蹲下身递给她们,微笑嘱咐双胞胎姐妹“嚼碎吃”。

  这是中秋佳节前夕,出现在增城区正果镇一个困境儿童家庭的温暖瞬间。水围村、兰溪村、黄塘村……市未保中心慰问小队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着社会各界的关爱走入一个又一个农家小屋,为困境儿童送去节日的问候。

  督导体系实现“四个化”

  正果镇水围村,水围河在村中蜿蜒盘行,周爸爸一家三代,居于河岸左侧的老屋。“小儿子今年2岁多。”他看着嬉闹在身边的双胞胎女儿说,“有低保金,还有我打散工的收入,基本可以保障家人生活。”周爸爸告诉记者,孩子们被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畴后,每个月都有村儿童主任、镇儿童督导员上门探访,碰到急事难事,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王镇海是水围村的儿童主任,履职一年多,担负着对村内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及困境儿童的日常保障工作,全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下称“两类儿童”)的情况,王镇海了如指掌。“我要定期向村民委员会和镇儿童督导员报告工作情况,必须及时掌握孩子们的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情况等等信息,一人一档案并定期更新。”他说。

  儿童主任是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内垂直到村的“毛细血管”。自2020年5月市未保中心创新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分片区督导工作以来,通过摸情况、强指导、促整改,已成功打造督导服务片区化、督导内容精细化、指导培训现场化、推广整改一体化的全流程督导体系,各区未保机构和基层队伍履职尽责,为包括水围村在内的全市各村(居)“两类儿童”工作发展持续提速加力。

  屋外阳光灿烂,室内笑语盈盈。“你给的保护儿童的资料,我都认真看过。镇海主任你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孩子。”与慰问小队唠家常的空隙,周爸爸不忘分享自己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学习心得”。

  “硬核”礼包汇聚关爱

  “这么多礼物!不知怎么表达感谢……”丰厚的中秋礼包摆了一桌,兰溪村的潘妈妈连声致谢。她很开心地说,正果镇的儿童督导员和社工前几天已经来探望过孩子们,“这么多好吃的,我们家孩子有口福了!”潘妈妈不无自豪地说,二女儿今年参加中考,以716分的成绩被广东省实验中学录取,她指着满墙的奖状,一张张介绍。

  兰溪村儿童主任梁峻坚告诉记者,潘妈妈言传身教,家里的孩子个个品学兼优,无一不是村里人推崇的学习榜样,“孩子们被纳入困境儿童保障网络后,家人要把他们培养成才的信心更足了。”

  梁峻坚有7年基层工作经验,2020年进入村委会并担负起“两类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身在其中,他对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的温暖、强大和通畅深有体会,“四级联动,快速响应。只要有所需,各职能部门都能同步参与救助保护。”梁峻坚对去年发生的一次接力救助印象深刻,“一名听障困境儿童的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听课有困难。”收到求助信息,梁峻坚马上与正果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联络,未保站及时沟通残联,短短几天,听障孩子已经佩戴着崭新的助听器坐在课堂,“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解决,谢谢你们!”孩子的家长专程来致谢,对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效率竖起大拇指。

  言语间,爷爷已将弟弟小权接回家,看到学习包里崭新的台灯,他咧嘴笑着自语,“这个归我!”小权的爷爷笑而不语,拉着孩子到院里,递给他一根长长的竹竿,“快打些橄榄下来给叔叔阿姨们尝一尝!”老人指着院内一棵十多米高的橄榄树吩咐。

  记者了解到,四份礼包来自不同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凝聚着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怀。“我们非常关注新快报与广州市未保中心每年举办的‘寻亲圆梦行动’,我代表‘华美人’祝愿孩子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入户慰问月饼礼包是由华美食品集团赠捐的,该集团副总经理周宏纯表示,华美食品集团内部设有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努力践行企业责任和担当,公司会持续关注并大力支持包括“寻亲圆梦行动”在内的公益活动。

  呵护留守儿童快乐无忧

  正午时分,烈日当头,慰问小队马不停蹄来到派潭镇围园村,在镇未保站专职工作人员蒋玲玲、村儿童主任卢海东的指引下走入董伯家。

  “董伯现在也是育儿专家,教育两个孙女可有办法了!”蒋玲玲笑着告诉记者,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董家两姐妹自小由爷爷奶奶照顾,对类似经济状况无忧,但家庭教育可能有缺失的留守儿童,派潭镇未保站联动社工机构及村儿童主任,经常派出深谙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的工作人员入户“培训”长者,辅导爷爷奶奶们如何在监护到位的基础上有效教育孩子。经过反复强化,该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不能跟小孩子较劲,沟通要讲方法。”董伯笑着分享,“政府的儿童保护工作做得好,我们都是受益者。”事实上,多部门协同助推关爱服务全领域开展,亦是市未保中心日常工作的亮点。据介绍,市未保中心近年聚焦“两类儿童”需求,通过链接资源、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持续为困境儿童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董伯一家因专项服务得到精准扶助,但他不知道的是,为包括自家孙女在内的全市1.7万名“两类儿童”提供专业支持的,还有阵容强大的“智库”。

  “我们有43名知名专家学者成立的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家委员的社会资源和知识优势,为‘两类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残疾康复、心理辅导、特殊教育、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提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支持,市未保中心负责人如数家珍,他说,“智库”迄今累计提出意见近100条,介入特殊个案处置12宗,开展专业讲座20场次,疫情期间,还邀请专家委员参与线上咨询,为“两类儿童”及家庭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

  社会力量的加入,也在持续助力未保关爱服务。据介绍,近年来市未保中心联合专业社工机构扎实开展关爱服务项目,深入“两类儿童”家庭提供探访慰问、心理干预、学业辅导等关爱服务,累计入户评估10870人(次)、社工服务2787人(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158人(次),并依托服务项目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为“两类儿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上述负责人特别提到,市未保中心已连续17年创新开展“中秋圆梦行动”,协调组织32家名企业、19家专业机构、志愿团队持续开展“微心愿”“暖心惠童”“筑梦书房”等活动,筹集专款为“两类儿童”提供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慰问等服务。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严蓉 李斯璐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