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督导在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开展种植培训。 |
在深圳市坪山区六联社区,在小花园里种植植物。 |
|
公益项目“培力气候先锋”在广、深、佛6个社区试点,提升居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将杂草丛生的花圃“复垦”,种上花草,并命名为“社区花园”;收集随处乱扔的破旧浴缸、废旧轮胎做成花盆,覆上花泥,撒上种子,等待花开……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怡乐社区里,居民黄绮雯带着众多街坊开展园艺种植。 无独有偶,在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六联社区的一所幼儿园内,园长曾婷婷和孩子们一起开辟出小花园,种下花草和蔬菜,还把种子和树苗送给大家带回家继续种植。 别小看这些小花园,它们能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近日,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了解到,一项名为“培力气候先锋”——社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的公益行动正以花草种植为媒,将“气候变化”“气候适应”等宏大话题带进寻常百姓家。黄绮雯、曾婷婷等参与者,以园艺为切入点,带动社区居民认识、适应、应对、减缓极端气候。他们正从一件件日常环保小事入手,推动气候“大环境”改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机构提供 1 一次台风促使她成长为“气候先锋”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吹过广州的次日,黄绮雯踏出家门,就被眼前情景惊呆了:植根于巷口多年的大树被台风吹倒在地,其他树木有的断枝,有的垂头丧气地耷拉着,看着让人心疼。最后,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清理倒下的树木,锯掉了巷口大树,只留下一个老树墩。后来,社区又种了新树苗,但是在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前,原来的林荫小路成了暴晒区。 多年后提起这一幕,黄绮雯仍然惋惜。也是由那时开始,她发现气候和社区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黄绮雯居住的怡乐社区毗邻中山大学,民国时期,该处是中大前身“岭南大学”的教师村,至今保留着部分民国时期的独栋别墅,是个老社区。她从这个老社区中,看到了越来越多“气候影响生活”的缩影。其中,暴雨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大。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居住在红砖民国时期房子的一户街坊为此不得不在家门口砌上了50多厘米高、异于主体建筑风格的水泥门槛,以此“防水”;社区里有一些撂荒的花基,雨天一过,这里泥浆四流。 “这些情景下,我可以做什么?”黄绮雯说,个人改变不了天气,也无法解决老社区基础设施问题。直到去年8月,千禾在怡乐社区招募“气候先锋”。 彼时,黄绮雯对气象科学只有一知半解,但她还是主动报名参加,因为她非常认可千禾此举的初衷。“根据介绍,这个项目将社区比作气候变化适应、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气候先锋’是在社区内培育的有志改善社区环境和社区关系的‘先锋’人物,他们带动其他居民,认识气候变化,提升对气候的认知水平,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中,提高社区居民适应能力。”黄绮雯说。 在广州、深圳、佛山,还有9人和黄绮雯一样,成为千禾的“气候先锋”。其中有热衷于组织社区活动的街坊,也有种植爱好者,还有关心儿童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2 社区种植活动引导居民关注气候变化 千禾为了帮助“气候先锋”们推进项目,先后在广州、佛山、深圳选取6个社区作为试点。“气候先锋”的工作,便是通过挖掘身边资源,引入专业人士,指导社区开展花园共建、堆肥生态种植、气象安全课和气候知识问答、家庭应急技能培训等社区活动,呼吁居民关心身边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等。 千禾环境团队还编印了社区种植和气候变化知识的手册,通过“气候先锋”组织的活动,把抽象、宏观的气候知识点“传译”得平易近人,让老少皆懂。 社区园艺种植是“气候先锋”们开展科教活动的切入点。黄绮雯就成立了种植小组,召集喜欢种植的街坊,在怡乐社区发掘闲置的、可种植的公用地带,开辟“社区花园”。种植小组将垃圾遍地的角落清理干净,将荒废多年的花圃重新种上蓝雪花、万寿菊、朱蕉等五颜六色的花草。 而在深圳市的六联社区,“气候先锋”曾婷婷组织社区家庭收集塑料容器,组织亲子活动,制作花盆。她还请来专业人士,教这些亲子家庭用厨余垃圾制作植物酵素、开展栽培厚植,让气候适应的种子正在社区里萌芽生长。 在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云鹤社区、黄埔区永和街新庄社区等地,“气候先锋”们也组织了种植小组,用千禾提供的种植经费购买应季花卉种子、容易打理的绿植等,为社区“添绿”。 黄绮雯介绍,“社区种植活动会引导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毕竟,要把花草养好就得关注天气,抓住播种、浇水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