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芯片市场行情加速分化 “价格雪崩”与“逆势涨价”共存(2)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9月19日        版次:A11    作者:

  3 消费电子类芯片失宠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降价)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面板用芯片、通信用芯片、模拟芯片等大类芯片价格降幅都不小,其中大部分近两月下跌超过20%,部分芯片降价超80%。

  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的市场价格为什么持续走低?市场观点普遍认为,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是主要原因,各大终端厂商调低出货量目标,并向上游芯片厂商砍单,进而使得部分芯片供过于求。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14.2%,未及2016年第四季度历史峰值销量的一半。而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传统PC共计出货7130万台,同比下滑15.3%。

  有半导体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价格下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和面板相关的芯片,尤其是液晶面板相关的DDIC,一个是手机电脑相关芯片,例如存储器芯片,以及通用的MCU,这几类都是下滑比较明显的。

  整个电子消费市场的需求急速萎缩,而前两年因为芯片荒导致各路资本涌入,供应商疯狂扩充产能。一方面产能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是需求大幅回落,所以不难判断,芯片价格的拐点已经到了,动辄暴涨百倍的行情恐怕一去不复返。

  消费电子需求的疲软直接传导到了上游的芯片产业。此前有报道称,三星方面一度暂停包括面板、手机及存储芯片在内的所有事业部的采购,甚至很多韩系存储器厂商将主动降价5%以上以换取销售。主攻消费电子的新唐科技,去年还获利暴增逾5.5倍,每股纯益7.27元新台币。今年4、5月份表现就变得平淡,营收环比分别下降2.18%和3.04%。

  一两家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126家半导体公司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16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甚至亏损。消费电子类芯片在加速失宠。

  随着智能手机、PC端消费应用需求趋缓,全球市场对相关芯片的需求同步减缓,同时由于客户端库存充裕,业内人士表示消费电子相关芯片至少需要一个季度消化高库存压力,预计下半年部分芯片价格仍将呈现下行趋势。

  但总体来看,芯片价格回落后尚有盈余,对本土厂商的影响暂不明显,何况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虽有放缓,但需求仍持续存在。不过,由于终端需求分化趋势明显,对于过度依靠消费电子、产品单一的厂商而言或将面临一定压力。

  4 抢占汽车芯片“红利”

  当前的芯片市场供需局面是“涨跌”并存,但价格暴跌与逆涨的芯片应用领域并不交叠。

  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疲软导致所需芯片普遍供过于求,新能源汽车领域所需的芯片却依然十分紧俏。相比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明显,以汽车和工控为代表的偏高端应用场景需求反而持续旺盛,尤其车规级MCU正处于短缺状态,其需求增长将超过其他多数终端市场。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未来五年,预计汽车MCU销售额将达到7.7%的年复合增长率。

  市场研究机构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最新研究显示,7月全球芯片平均交付周期(芯片从订购到交付的周期)为26.9周,低于6月的27周,也低于5月的27.1周,连续两个月收窄。尽管全球芯片交付时间正在缩短,但一些领域(比如汽车、工业)的芯片短缺现象仍在持续。

  过去一年,汽车行业饱受着缺芯之痛,不论是大众、通用等国际汽车大厂,还是蔚来等电动车新秀,它们都曾因为芯片供应问题而出现停产的情况。与消费电子场景有所不同,车用芯片供应依旧保持紧缺态势。

  今年6月举行的一场论坛上,汽车核心零部件厂商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就曾介绍,博世中国目前的芯片产品平均只能满足汽车厂商31%的需求,虽然预计下半年供给率可以提升到50%至60%,但“缺芯”依然会是主题。

  同在一场论坛上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说法也印证了汽车行业的缺芯现状。据他透露,2022年上半年,广汽受芯片短缺和疫情影响,共减产16万辆车,产值损失约200亿元。其中,仅二季度,广汽面临的芯片短缺就高达3.3万块。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车规级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场。基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乐观预期,有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车规级MCU市场规模将达到45.93亿美元。

  而车用芯片正在成为芯片厂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些汽车相关的芯片却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根据恩智浦2022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报告,其大约一半的收入来自汽车用芯片的销售。兆易创新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47.81亿元,同比上涨31.32%,扣非净利润14.68亿元,同比上涨98.25%,近乎翻倍;力芯微上半年营收约4.72亿元,同比上涨27.66%,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大涨112.59%,达到约1.2亿元。

  对于国内一些芯片厂商而言,从消费电子领域走向汽车领域远远不止是市场热度所能决定的。国内芯片因有下游,消费领域位居第一,占到27%。就算放眼全球,国内市场也是半导体第一大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市场半导体销售额高达296.2亿美元,同比增长58%,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世界总半导体销售额的28.9%。

  【行业观察】

  国产芯片,如何突围?

  从半导体行业发展周期来看,芯片“价格雪崩”与“逆势上涨”的共存局面其实符合周期规律,不过两者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部分芯片在经历需求爆发、缺货扩产、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后,自然会步入价格下跌的终局。

  而对于涨价芯片,由于全球产业链发生变化及技术限制等多方因素影响,当前还处于缺货涨价和投资扩产阶段。

  这对于国内厂商而言,是考验,也意味着广阔机遇。

  一方面,就当前市场变化而言,一个明显信号是,终端市场需求及价格的分化都在持续加剧,芯片业存在高库存、需求疲弱的困境。国外大厂在需求旺盛的新兴应用领域具备积累优势,且市场占有率高,尚有调价底气来平衡收益。其他厂商尤其本土企业,在面对库存压力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上升问题,而此时下游需求却不容乐观,上游涨价,下游不好卖,是很多芯片厂商短期内要应对的难题。

  不过,尽管消费电子领域低迷,短期内并不会触底,国内厂商在维持利润的同时,预计会加快调整产品和产能结构,来应对市场变化。

  另一方面,半导体行业全面“缺芯”的局面已发生变化,呈现结构性短缺现状,汽车、工控、人工智能等赛道对芯片的需求强劲,但国产芯片厂商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例如汽车芯片方面,计算、控制类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传感器国产化率不足4%,功率半导体、存储器、通信等国产化率分别为8%、8%、3%。

  近两年国内半导体追赶势头正盛,国产化替代进程取得一定成果,不少企业已成功打入供应链。而长期来看,半导体行业的增长驱动力将保持不变,本土厂商有机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部分芯片价格下跌主要是此前缺货涨价形成的“长鞭效应”,导致产能过剩,以及消费电子领域需求疲软等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国内企业在该领域业务占比较大,预计接下来需要一至两个季度去库存,在此期间芯片价格可能会继续走低。而大厂逆势涨价的产品线多应用于汽车、工控、物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芯片需求正处于旺盛期,且供货紧张。

  从当下的涨跌趋势看,终端市场需求及价格的分化都在持续加剧,国内厂商或将调整产品和产能结构来应对市场变化。而对于芯片短缺的领域,由于替代门槛较高,国内厂商还须持续发力,加大资金投入,保持追赶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