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筱頔 |
|
李伯男 |
|
吴正丹 |
连续五届荣膺文华导演奖的她说,广东出品获奖更值得自豪; 首创绝技“肩上芭蕾”的她希望越来越多人走进剧院看杂技剧 近年来,广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勇攀文艺精品新高峰,取得诸多好成绩。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公布的多个奖项中,广州喜获多项殊荣,一举摘下“文华奖”“群星奖”和“牡丹奖”。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他们当中,有人连续五届荣膺文华导演奖,因为广东出品摘获奖项而倍感自豪;有人首创绝技“肩上芭蕾”,让优雅芭蕾与惊奇杂技完美融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获奖背后的故事。 ■统筹: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陈慕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王筱頔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艺术总监,1968年1月8日出生,国家一级导演,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连续五届荣膺戏剧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导演奖。 《大道》导演王筱頔: 这是我们广东自己的戏剧 与王筱頔约的采访时间定在晚上10点。尽管忙了一天,她的声音却未透出丝毫的疲惫。 几天前,她凭借《大道》获得文华导演奖。文华奖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知道获奖的时候我很开心,这是我们广东的戏剧,广东的导演,获得了这么重磅的一个奖项,这是最让我感到欣慰和快乐的!”王筱頔说起得知获奖的心情时,很是兴奋。“这次除了是我们广州自己的戏剧获奖之外,我还发现,同一个奖项的获奖者很少,这就让我更觉自豪了,这是对我个人,也是对《大道》莫大的肯定。” “一开始我们是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王筱頔告诉记者,最初,话剧艺术中心接到任务,创作一部以粤商为主题的话剧。于是,团队开始四处走访。“我们在广东做得好的一些企业家里面去寻找,电信、日化、食品……相关行业的企业家,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国讯’这样一家电信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实际上主人翁的经历,是融合了多位企业家的,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这也是我们想在戏剧中表达的。”王筱頔说。她认为,这些六七十岁的企业家身上,有着如同上个世纪初坚信“实业救国”的民族英雄一般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闯出一条路来。这种精神应该在戏剧里表达出来。 用“三线”叙述并进的叙述体来讲述《大道》的故事则是王筱頔认为该剧能够获得此次文华奖的重要“加分项”:1G-5G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性”、以“国讯”为代表的中国通信科技崛起的“纪实性”以及“尤道生”人生起伏历程的“戏剧性”,从内容到形式,主创团队都多次推敲过。 李伯男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创造单戏千万元票房的戏剧导演,是目前为止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领跑者,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导演。 《活动变人形》导演李伯男: 我们的团队构成也像“活动变人形” “我觉得获得文华导演奖是对《活动变人形》这部话剧综合艺术的集中肯定,实际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奖。我在这个团队里起到的,更多是带路、领头的作用,团队里没有人只是服从命令、完成‘任务’,每一个人都在主动地创造,都在努力让这部戏更好。”李伯男说。他还坦言,今年是时隔多年之后再设文华导演奖,且只有三名获奖者,更是让他觉得这份荣誉尤其难得,“感到更加欣慰。” 《活动变人形》话剧,是以王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倪吾诚的儿子倪藻作为语言学家于1980年出访欧洲,拜访父亲当年的朋友,回叙几十年人间沧桑和倪吾诚的一生经历,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 在舞台剧中,主人公倪吾诚就把“活动变人形”玩具送给了自己的孩子们。剧中的台词也呼应了主题:“每个人可以说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心灵,他的欲望和愿望,他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这些是他的头。他的知识,他的本领,他的资本,他的成就,他的行为、行动、做人行事,这些是他的身。他的环境,他的地位,他站立在一块什么样的地面上,这些是他的腿。”李伯男说。 李伯男说每一个演员都由公开招募而来,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职业演员。开演至今,每一个角色的饰演者基本都更换过,每一次磨合、每一场演出,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李伯男认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这部话剧充满了惊喜。每一个演员的气质不同,呈现出来的人物也不同。在根据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去表达之外,在相似的情节中,演员自身的魅力、与其他演员的碰撞,让每一场都有新鲜的体验感。除了演员,广州大剧院年轻的制作团队也在此次的戏剧编排中不断地成长。他笑言,这也像活动变人形这个游戏一样,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精彩。 李伯男还告诉新快报记者,每一次在广州演出,都能够感受到演员们似乎是回到了“娘家”,观众们也有着一种主场观众对自己球队的特有的热情和保护的状态,这令他非常感动。 吴正丹 国家一级演员,《肩上芭蕾——东方天鹅》创始人,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广州杂技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中国杂技金菊奖“最佳演员”奖等。 杂技剧《化·蝶》主演吴正丹: 希望此次获奖 能让更多人了解杂技剧 “杂技剧可太难排了!”9月23日下午,新快报记者在位于沙河顶的广州杂技团内见到了该团的艺术总监吴正丹。上周,她凭借杂技剧《化·蝶》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表演奖”桂冠。她告诉记者,这其实不是自己第一次获得“文华表演奖”,在此之前,她就凭借《芭蕾对手顶——东方的天鹅》获第十届“文华表演奖”。第一次获奖时,吴正丹有点懵懂,而这次获奖,自己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等待的心情也忐忑许多。但当到了现场结果正式公布时,除了开心、激动之外,心中还想着“今晚的表演,还得演好”。她也希望,这次获奖,能让更多人了解杂技剧,走进剧院来看杂技剧。 将芭蕾舞和杂技结合在一起,是吴正丹升任艺术总监之后力推的一个项目,于是,《化·蝶》诞生了。如何将极具美感的芭蕾舞和极具技巧的杂技完美地融合,还要很好地表达中国传统故事《化蝶》,符合观众的期待,是这部杂技剧在编排时最大的困难。“我们总不能在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里,这来一段顶碗、那来一段爬杆吧?”吴正丹开了个玩笑。最后,顶碗的技巧被运用在了展示剧中人物家底殷实的情节中,而钻圈所用的圈,则做成铜钱的形状……在创排过程中,整个团队不断地改进演出方法,最终将一部“美美与共”的杂技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说起为什么要创排这样一部全新的作品,吴正丹告诉记者,近年来自己发现杂技团的人员流动率很大,而且杂剧的编排也缺少创新,作为“肩上芭蕾”的创始人,她希望能有一部作品,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所以她启动了《化·蝶》的创作。与爱人魏葆华二十多年来默契无间的配合,更是这部剧成功的一大因素。目前,团里正在紧锣密鼓地编排一部新剧《天鹅》,“这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将剧情进行了大的改动。”吴正丹说。 “我想我是代表了我的爱人和其他演员们获得了这个奖。”目前,团内20来岁的演员占比三成左右,16岁左右的演员占约五六成。为了让团里的年轻演员们得到更好的成长,她让演员见缝插针地学习现代舞、街舞、芭蕾等舞种,方便演员快速吸收与感受。“除了杂技的技术以外,这些综合素质对演员来说,太重要了。”她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渐渐独立地站上舞台,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培养年轻一代的演员,是她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