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叹一杯文艺啡 感受百年老建筑里的光与影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9月29日        版次:A12    作者:陈斌

     ■青云书院“拙见”咖啡馆的加了肉桂粉的拿铁“心安之处”很有仪式感地盛在仿木容器中。

     ■160年历史的老建筑里,总有一杯咖啡的香适合你。

    

     ■门口那两头神兽是陕西贾平凹艺术馆馈赠给青云书院的狮虎麒麟兽。

     ■阳光洒在青云书院的院子里,这座300多年的建筑空间洋溢出新与旧、历史与时尚之间的跨越与碰撞。

     ■想拍摄大片,楼梯是最能出片的地方。

     ■沙面大街39-41号这栋建筑最初的身份是沙宣洋行,建筑风格属典型西方新古典主义。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城,各个时期的老建筑散若星辰般遍布城中,其中有一些,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中引入了文艺范儿的咖啡馆,将老建筑的历史厚重与咖啡文化的时尚链接起来,营造出别样风味。日常或假日,置身这些百年建筑叹一杯文艺的啡,感受光与影的悸动,相当曼妙。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

  01

  青云书院里“拙见”

  城市中轴线也为它改道

  正午的阳光打下来,让这座伫立在十字路口上的岭南宗祠建筑很是抢眼,门口两头看上去虎里虎气萌萌哒的神兽“恪尽职守”地蹲踞两旁,马路上车水马龙,时代的脚步和时间的印记似乎都在两只神兽的凝视中匆匆而过……

  门楣上“先贤千乘侯祠”几个大字点明了主题,广州市人民政府挂牌的“青云书院”牌匾也展示了这里“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

  广州城市中轴线有三条,一是现在的新中轴,另外两条一是从越秀山镇海楼到北京路再到天字码头,这条中轴线应该是历史最长的,延续了两千多年;二是从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到中山纪念堂到广州市政府再到海珠桥,但这条中轴线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中间拐的那个“弯儿”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梁姓宗族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供梁氏宗族子弟学子到广州应试、诉讼或缴税等事宜时作落脚地。因梁姓九世先祖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曾封“千乘侯”,故也被称为“千乘侯祠”,清朝后期朝廷禁止合族宗祠,遂改名青云书院。

  1774年即清乾隆三十九年进行改扩建,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也有一次扩建,增修了西斋(昌后堂),改扩建之后的青云书院为广三路,三间三进,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在当年算面积比较大的宗祠书院,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梁士诒曾在此短暂求学。

  民国七年即1918年,当时的广州致力市政建设,加快市区马路拓宽,规划新建维新路即今“起义路”,规划线路是穿越前顷书院和隔壁的青云书院直通珠江边,梁士诒和梁启超共同力保,梁士诒更提出“求通不求直”的规划方案,被得以采纳。

  民国九年即1920年,青云书院被拆毁了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面积的建筑,所以如今人们见到的仅是历史上青云书院的中座建筑。

  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的青云书院,院落中有着名为“拙见”的咖啡馆,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座300多年的建筑空间洋溢出新与旧、历史与时尚之间的跨越与碰撞。

  他们的“镇店咖啡”便是“拙见1699”,一款用盖碗盛着的咖啡;名为“正青春”的则是用顺德非遗水牛奶做的拿铁,一杯“心安之处”是加了肉桂粉的拿铁,也很有仪式感地盛在仿木容器中,“文艺”你一下午的时光。

  在2236年历史的广州城里,坐在有323年历史的建筑空间,喝一杯啡,随口与店员小美眉闲聊几句,却得知原来,门口那两头神兽,是陕西贾平凹艺术馆馈赠给青云书院的狮虎麒麟兽呐!那凸出的眼球、宽大而丰满的鼻子以及那龇在外面的一颗智齿,让这神兽威严中不失憨厚,支持多角度拍照创作。

  青云书院·拙见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

  02

  沙面岛上“来回”

  老房子飘出咖啡香

  广州最好的季节里,光影跳动下的老房子飘出的咖啡香让人神迷,那人来人往、潮来潮去,旧广州的沙面与新时代秋天里的沙面,是否有什么不同?

  以“保存最为完整的、总体以英式与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而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州沙面,建筑多为19世纪末建造,有领事馆类建筑,也有教堂、学校等文化建筑,还有银行、洋行等商务办公建筑,如今,沙面大街39-41号成为潮牌咖啡“来回”的新一分店。

  沙面大街39-41号这栋建筑最初的身份是沙宣洋行,建筑风格属典型西方新古典主义,外立面是清晰的“三段式”,底层外墙以粗面石砌筑,建筑中部用通层巨柱式外廊构建,廊柱上方两个相连的圆形涡卷类似古希腊爱奥尼克式柱,建筑檐口的线脚与装饰带遵循古典样式,层次分明,精巧美观。

  在历史的潮流中,这栋建筑的内外是否还经历过不同主人的更改不得而知,“来回”咖啡花费一年半时间,抽丝剥茧如破案般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建筑原貌。

  但谁都知道,在原始资料不清晰已遗失的前提下谈“恢复建筑原貌”无异于空谈,更何况还存在有“公共空间使用”的“模糊地带”,沙面建筑中很多因人口众多、居住空间需求大,居民日常上演现实中“七十二家房客”的挤逼与混乱,“来回”咖啡创始人邓梓杨及团队成员谈及“修复”过程时都是同样表情:大部分时间奔波在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路上。

  所以如今开门迎客的“来回”咖啡,也许并不是百分之百地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原貌,但邓梓杨认为,建筑终究是功能性的空间,空间是需要有人的,人们在空间里相遇,在空间中感受,也在空间中留下……

  来回咖啡(沙面店)占据了这栋楼的一二两层空间,二层以上依然有居民居住。

  从那充满了历史味道的楼梯走上二楼,区域被分隔成两部分,楼梯左手边的空间大一些,座位也多一些,还保留了一个观景小阳台;右边的空间略窄一些,同样是一桌配二椅的布置,可以随时灵活组合搭配,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个人,在这间160年历史的老建筑里,总有一杯咖啡的香适合你。

  如果想拍摄大片,楼梯是最能出片的地方,下午三四点之后,光影柔和下来,如若给人物造像镶嵌上一层柔媚的光边,质感非常。

  来回咖啡(沙面店)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大街39-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