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在成为“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2)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A11    作者:

     2022年8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发布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吸引众多港澳青年前来创新创业。

     黄埔区投放使用的税务智慧柜台。

    

  企业选址一键完成,补贴“自动上门”,这里厚植“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沃土

  自2016年开展政策兑现“一门式”服务改革以来,该区已累计拨付政策兑现资金超5万笔,共兑现普惠型政策资金超250亿元,惠及企业超1万家。政策兑现平均用时仅21个工作日,相比传统兑现模式提升效率4倍以上,政策兑现服务窗口满意度常年达100%。

  在“一门受理、限时办结”政策的基础上,2021年,该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59个高频事项纳入服务清单,主动把政策送上门、把服务送上门、把资金送上门。

  “1-2个工作日,资金就到账了,这个速度真的非常快。”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米仁表示,以前申请补贴要留意申报通知,提前准备申请材料,去现场办理。仅今年,该企业便获得10万元瞪羚企业扶持和2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两笔“免申即享”政策扶持资金。

  “以前是‘人找政策’,现在变为‘政策找人’。今后,企业无须主动提出申请,政府会提前将政策信息与企业信息进行比对,自动推送短信至目标企业,企业只须点击一次确认领取,余下事情政府全部搞定。”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卫国表示,以后企业可以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政府,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应兑尽兑。

  今年6月,该区升级打造“黄埔兑现通”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先报政府再审”进化为“系统智能审人工辅助审”,实现“全区协同、数据共享、智慧审核、一网通办”。截至目前,该区陆续启动高企认定奖励奖励等68批“免申即享”事项,累计拨付超4500笔,惠及企业超3000家。

  打造最好最优营商环境

  让改革提升企业“获得感”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直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的破题之举。政府更精准、更主动的服务,极大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在黄埔创业的‘获得感’从惠企政策就可以感受到。”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温玉婷向记者表示,这些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供的企业服务越来越好,营商环境越来越优越,企业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

  “我所理解的‘最具获得感’就是让企业享受最好最优最便捷的政策兑现服务,让惠企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熊卫国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更好更优更便捷为目标,为广州建设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埔经验”。

  据悉,2019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策兑现“一门式”服务改革被广东省政府纳入第一批供全省借鉴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大案例;2020年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改革案例;2021年,该区惠企政策便利化改革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省、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简报专刊推广;2022年,广东省发改委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39条改革创新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其中包括“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同时该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被列入广州市建设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进营商环境4.0改革重点推广内容。

  作为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直是营商环境改革的探路先锋。自2018年以来,该区相继推出营商环境改革1.0到5.0版本的迭代,稳步实施321项改革事项,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黄埔经验”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被复制推广,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厚植科创沃土

  打造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该区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驱动、双链互动,汇聚形成服务湾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战略科技力量。

  “在黄埔落地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是西电第一个校级异地研究院,将把西电的优势学科,如通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学科研究项目与黄埔区的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刘静表示。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探索“双创”升级版新模式中积极作为,出台“专精特新10条”“人才10条”“知识产权10条”等专项政策,加快建设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实施“四纵四横”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就地就业”、成果“就地转化”。在黄埔,“打造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身有肢体残疾的捷足先登(广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宇哲说:“康复辅具研发行业周期长、投资大。在黄埔区,我们得到了该区残联、科技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目前,王宇哲团队用新材料制造的辅具打破了国外对高端辅具的垄断,让残疾人可以更方便地重返社会,参加工作,享受生活。“用科技改变命运,为截肢者构建通向未来和健康的生活”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

  经典案例

  聚集800人高水平研究团队

  纳米产业产值过千亿

  “小纳米”撬动大产业!全球首个在活体内递送药物的“纳米机器人”,能实现长效抗菌的纳米材料,可以减缓近视发生的纳米护眼灯……7月在黄埔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高地院士咨询会上,一批纳米“黑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如此丰富的“全球首个”“世界领先”纳米科技产业化成果诞生于该区,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指出,科技创新链的1-3级是基础科学研究,4-6级是成果转移转化,7-9级是企业研发的产品与商品。在我国,4-6级往往是弱项,导致了创新链脱节。

  由赵宇亮院士领衔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是落户于黄埔的新型研究机构,其使命就是打通科技创新链4-6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模式、建立源头科技产业落地机制,为国家趟出一条产生科技源头的产业创新之路。

  截至目前,广纳院已引进5个院士团队,近20位杰青,聚集了862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目前,广纳院已有22个重大项目落地产业化,成功孵化12家高科技企业,申请国际和国内专利230项。

  黄埔打造了高规格的载体,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聚焦纳米科技研发建设了广纳院总部园区,在知识城聚焦纳米科技产业化规划了1.1平方公里的中国纳米谷,集聚了超百家纳米领域创新型企业,建立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孵化了以5G滤波器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构建了高标准的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了大湾区纳米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国内首个纳米产业专项政策“纳米10条”,设立首个省区联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

  下一步,该区将以建设纳米产业创新高地为契机,全面打通科技创新链,加速聚集高端纳米科技人才,推动纳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产业创新高地核心区。

  目前,该区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创新全链条,集聚超百家纳米领域创新型企业,实现产值过千亿元。黄埔区作为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已建成46万平方米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基地,开辟纳米经济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