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铺展林绿景美新画卷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A15    作者:庄嘉宝 郭思杰

     增城“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风景。 通讯员 巫国明/供图

     白水寨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是国家4A级景区,拥有原始森林、浅滩湿地、峡谷天池等广东罕见自然生态资源,被誉为广东“山水名片”。

     增城圣皇洲江心小岛坐落于增江河中央,在这片四面环水的生态绿洲上,“千鸟归巢”的盛况常年上映。

  增城林业十年“蝶变”: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广州市增城区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双方将在植物资源保护、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生态修复、植物科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增城植物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科普教育全面提升,标志着增城在加快推动农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城坚定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大力推进森林碳汇、森林乡村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铺展出一幅林绿景美的崭新画卷。

  2012年以来,人工造林面积9.9万亩,封山育林面积5万亩,目前森林蓄积量达501.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0.02%。

  全区13个镇(街)共设置1236名林长,315名护林(绿)员和364名林(绿)管员。

  目前,全区林地面积(含市属林场)达到115.00万亩,占广州市林地总面积的26.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62%,建成区绿地率36.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03平方米,各项生态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从“木材经济”走向“生态经济”,推动林业资源高质量发展

  沿着白水寨风景区的蜿蜒山路一路向上十多公里,一座宽敞明亮的白色平房映入眼帘,这里是大封门林场两个护林站之一——增城区大封门林场西坑护林站,日常由4名护林员轮流值守巡林。像这样的区属护林站,增城一共有12个,分别分布在大封门林场、太寺坑林场和兰溪林场,体现了增城护林爱林的决心和魄力。

  护林员曾灶南驻扎在大封门林场已有26年,见证增城从原始开发到保护建设的生态观念转变历程。“我以前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后来就去了林场的木材厂工作。”曾灶南刚到林场工作时,看见山上有些地方光秃秃的,留下被砍伐的痕迹,令他至今难忘。

  后来,增城决心转变生态建设方式,将林地保护起来,创新商品林林地流转新模式,探索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最优培育经营模式,将部分商品林流转给增城林业部门进行经营和管理,深挖流转林地潜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新治理这片大自然赐予的绿色家园。在总结过往的开发经验后,增城由以前的原始开发经营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经营模式,全面提升森林资源质量。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如今的增城坐拥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全区林地面积达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拥有水松等国家Ⅰ级、II级保护植物及多种濒危植物。生态本底优越,林地权属清晰,有足够的空间和优良的生态基础能满足植物多样的生长环境需求。全区森林生态条件优越,现有湿地、森林公园21个,合计面积42362.27公顷,集中大面积的连片森林,构建了稳定的森林体系,为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生态空间。

  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森林朝夕相伴的护林员最有发言权,“以前树木没那么繁茂,我们上山巡查走得快就会缺氧,太阳晒得人很难受。”曾灶南回忆道。随着森林资源的恢复,山间小路两旁的天然“遮阳伞”拔地而起。森林资源的恢复还带动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以前树木少,缺少食物和遮蔽处,许多野生动物都离开了,但现在这里有野猪、山鸡、箭猪、乌龟等。”曾灶南高兴地说。在植物资源方面,增城拥有维管束植物种类高达1622种,涉及200科,也是增城和华南植物园达成战略合作的优势条件。

  多措并举,打好人居环境改善“组合拳”

  人居环境改善同样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2012年以来,增城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全力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共完成272个乡村绿化美化,重点建设派潭镇邓村、石滩镇下围村、增江街大埔围村等一批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同时对荔城、增江街道等重点区域内的屋顶、边坡、景墙实施立体绿化工程,累计绿化面积达31800平方米,建成一批赏心悦目、特色鲜明的立体绿化示范点,美化城市景观。

  值得一提的还有成为增城“生态名片”和“绿色动脉”的绿色碧道。十年来,增城大力开展绿道规划和建设行动,加强碧道建设与绿道有机融合,沿水系对原有绿道进行高质量提升,碧道和绿道实现互联互通,建设集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碧道网络。目前累计建成以增江画廊为重点的595公里绿道、以荔湖碧道为核心的114.5公里碧道,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境、农家风情有机串联融为一体,构成贯穿南北、环山绕水的生态廊道网络,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共建共享。

  此外,增城还加快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下足“绣花功夫”全域推行口袋公园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26个公园、180个口袋公园,逐步实现“走出家门是公园,推开窗户是风景”。如今,口袋公园在增城遍地开花,各式各样以休闲运动、主题教育、古树名木、专项治理等为主题的“小工程”编织起“大绿景”,道路两边绿意盎然,四季有花,随处见景,各种植物相得益彰,城市内充满生机和活力,幸福指数在“小而美”“巧而精”的格局中提升。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广“增城经验”

  华南农业大学的陈世清教授从事增城林业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他认为,近年来增城的生态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增城的林业科技和林业产业发展比较突出,对森林和湿地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在‘两山’转化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推出了一批优质生态服务产品,例如绿道建设在全国都得到推广,白水寨风景区的开发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典范。”

  事实上,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增城已积累扎实的科研基础。增城拥有广州唯一一个区级林科所,深耕林木育种、绿地土壤生态修复、植物花卉培育等领域,先后开展各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科技论文13篇。与省林科院合作的四种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种选育和培育技术项目荣获第二届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优良山茶种质创新、繁育及产业利用项目获广东省林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增城也在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新路径,不断打造林业产业集群,以风景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休闲业快速发展。如今,增城逐步形成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集群地,林业园林第三产业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全区建成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1家、省森林小镇4个、南粤森林人家3家,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林、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经过十余载春秋的辛勤耕耘,增城交出一张满分的生态答卷。未来,增城将继续朝着做强做优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的目标迈进,坚决打好这场绿色生态发展保卫战。

  ■采写:新快报记者 庄嘉宝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