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善城广州的“善行者”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A17    作者:麦婉诗 林里

    

    

  她说,“我希望我哪怕发一点点微光,但是总是亮了光,能给别人的生活里面加一点暖、加一点甜。”他则说,“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民政工作者,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能够尽一份力是自己的使命也是自己最大的光荣。”他们以为民爱民为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广州建设“慈善之城”添砖加瓦。

  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宣传和信息部部长何丽华:

  愿为一盏灯 温暖一座城

  “从善心到善行需要催化激发”

  9月3日晚,当广州塔、广州圆等地标性建筑纷纷滚动着“携手做慈善 传播真善美”“粤慈善 粤快乐”“善城广州”“人人慈善为人人”等慈善宣传标语时,何丽华在自己的视频号里连续发了四条动态,全都跟这次亮灯仪式有关。

  亮灯仪式是今年“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之一。作为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宣传和信息部部长的何丽华,在“羊城慈善月”活动中主要负责该中心有关宣传工作。

  读会计出身的她曾到过银行、国企、外企任职,2010年成为一名民政人。

  很多人都说广州市是一座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在何丽华看来善意是需要激发与传播的。“广州人拥有济世为怀的精神,在星斗市民的心中,是有慈善的底蕴和根基在里面的。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去激发它,像催化剂一样,在善心的基础上把它变成善行。”

  为了激发善意,何丽华才会“刷屏式”地去发视频号,“无论是慈善也好别的也好,都有从0—1的过程,虽然目前来说我个人的力量仅限于浏览量1000次,但总能覆盖到一部分的人,更何况慈善标语在我们的地标上发出的亮光这么璀璨……”

  “为民慈善是份大事业”

  工作上何丽华是“拼命三娘”。作为市慈善服务中心宣传和信息部的“掌舵手”,她全身心投入抗疫社会捐赠、社区慈善、慈善医疗救助、微心愿等慈善项目的策划、宣传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慈善法》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在开展“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的基础上,把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创建“慈善之城”纳入广州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以“慈善为民”为核心,围绕“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积极探索城市慈善发展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十年来,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超过40亿元,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慈善信息公开达标率100%,成立176个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镇(街)100%全覆盖,全市注册志愿者431万人、志愿者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慈善组织238个,创建慈善空间970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75个,筹集善款4720.35万元,备案慈善信托21单,受托财产总规模5390.01万元。同时,不断深化“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打造品牌慈善项目,承办首届中国善城大会,设立“羊城慈善月”等。“羊城慈善为民行动”项目、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第十届、2021年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推荐的多个慈善项目和企业分获“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和广东省红棉杯奖项,全市人人慈善为人人氛围更加浓厚。

  “作为慈善事业里边小小的一员,我希望我哪怕发一点点微光,也总是亮了光,也能给他人的生活添加一点点暖、一点点甜。”何丽华说。

  广州市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王红锋:

  身无“三头六臂” 守一颗为民初心

  杂务加之一身,“早到迟退”成常态

  广州的夏季,台风总是不期而至。雨水激溅着货车驾驶室的挡风玻璃,施展着“无影脚”的雨刮器被密集的雨点打得毫无反击之力,王红锋望向马路上无数不堪折的树木,心想着:这下子又得绕道了。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吹袭广东,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站内全部员工均要留守待命,王红锋自然没有例外。回忆起当时场景,王红锋记忆犹新,“当时捐赠工作站要支援黄埔和南沙区两个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区,我们收到的消息是说马上筹备提供数千名群众的临时庇护物资。”

  下午接到指令筹集罐头、矿泉水、凉席、蚊帐等物资,所有物资准备好时已到了晚上九点。罐头、泡面等食物采购了就立即送过去,但凉席、蚊帐等生活用品都是放在捐赠工作站仓库里。“外面狂风暴雨,根本找不到装卸工。”王红锋说当时和同事撸起袖子上阵进行搬运。为了确保物资运送到位,等物资装上车王红锋和同事还要负责跟车送到指定地点,“路上好多树连根拔起,路自然跟着封了。我跟的那台车是到番禺一个体育馆的,原本到那里只有个把小时车程,硬生生被台风拖到后半夜才到达。”

  2019年,王红锋正式担任捐赠工作站的办公室主任。除了接收捐赠归属业务部门负责,其余全交由王红锋所属的部门,政工、后勤、生活服务诸多杂务揽于一身,处理起来就是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因而加班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早上提早1个小时上班,晚上推迟半个小时下班,”王红锋提到,除了有一次给女儿开家长会请过半天假以外,近几年没有休过假。

  绿装换“红装” 战“疫”见担当

  王红锋脱下军装已多年,但至今却一直辗转在不同的“战场”上。

  面对新冠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王红锋勇上一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协助居住地社区抗疫,主动报名参加所在社区疫情防控突击队,穿上一身“红马甲”,参与社区人员排查摸底、卡口值守、核酸检测、宣传引导、疫苗接种等相关工作。

  今年4月,当本土疫情出现反复时,作为市民政局疫情防控突击队队员的王红锋,又主动请缨,支援荔湾区多宝街道莲塘社区,协助社区布置检测场地、搬送物资、维持现场秩序、协助居民核酸检测码扫描、健康码核查、帮扶高龄及行动不便长者核酸检测……一心扑在战“疫”一线,连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也无暇照顾,但王红锋说,“以前我是军人,我不上谁上。现在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有时疫情防控任务完成后,王红锋还兼顾单位夜班值守、文件办理等工作,没有时间回家就在单位过夜,经常十几个小时连轴转。

  王红锋说,“政府发动,党员带头,百姓参与,每个人干好自己的事情,事情自然就办妥了。而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民政工作者,哪里需要,就应当往哪里冲,能够尽一份力是自己的使命也是自己最大的光荣。”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李国全 严煦 ■摄影:新快报记者 林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