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翠戒指,清,通长2.2厘米,径2.1厘米。故宫藏 |
|
▲清,翠卧牛,故宫藏 |
【广州寻宝】 ■撰文:潘玮倩 我很想与你说个故事。这是一个手镯,很偶然地,我遇见了它,然后不经意“跌”进公元1443年。 1 广州“老手镯”料,来自云南腾冲 这是位于广州天河岗顶的一座大型购物商场,你也许,也曾经把它路过。相遇纯属偶然。店员说她国庆后从位于东风东路的国营仓库,选了一批“老玉”。然后我相中这个手镯。 手镯属“小手福利”,圈口才52.5,所以,它的价格,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贵。 “它这么‘便宜’还有个原因,因为它的原石,最迟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被开采出来。您看柜台上其他手镯,它们很‘新’,近几十年才开采,随着物价飞涨,它们当然更贵。” 而且,这位年近50岁的广州本地女店员接着说,“您看它的‘老’,呈现出一种类似冰糖的洁润里泛黄的颜色,这是我们广州人从前最喜欢的‘糖种’。这只手镯不仅有‘糖’,还很‘老身’,有岁月痕迹,因为它被开采出来之后,露天风吹日晒,接近百年。” 因为这家国营门店和当地地质单位是有所关联的,所以我继续听店员说下去。她说,当时这批玉料,从缅甸开采之后,就待在云南腾冲。后来,广州的地质相关部门从云南的地质相关部门方面接手这批玉料,上世纪90年代,由当时的广州南方玉雕厂——它曾一度被称为“广州名片”——的老师傅,精心打磨成“小凤仙”款手镯。 所以这个玉镯,和“腾冲老料”以及“广州玉雕”都产生了关联。 2 较早的“翡翠之路”:从缅甸到腾冲 什么是腾冲老料?回来之后,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试图还原部分历史面貌。 古籍曾有“腾冲出碧玉”一说。腾冲,隶属云南省,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据邹怀强《历史上腾冲与缅甸的翡翠开发和贸易关系》一文叙述,“缅甸翡翠的正式开发始于15世纪中期。关于翡翠的发现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当地景颇族人偶然在雾露河中捡到然后带入密支那市场进行交易,最初的交易是与腾冲人进行的;其二为腾冲商贩所发现。不管哪种说法,缅甸翡翠的发现都和腾冲人有很大关系。” 那么翡翠发现于什么时候呢?较为普遍的说法是1443年前后。 腾冲人尹子章、尹梓鉴兄弟合写的《芸草合编》一书,出版于1943年,书中称:“老山玉发现于何时无人可以确定,然以新掘形势论,当在五百年以前;新山玉仅六十年。”从1943年上溯500年,即为1443年前后。 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明代以后。马罗刚《翡翠溯源》记载,史料显示元代以前腾冲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翡翠,目前普遍认为翡翠(在中国的)发现应是明朝年间的事。 腾冲翡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正式记载,有赖于徐霞客。孙玉芬在《浅析腾冲翡翠文化的内涵》中介绍,徐霞客1638-1639年的游记中,记录了他在告别腾冲前,儒商潘秀才赠他“翠生石”二块,后来他将玉解开加工成两方印池,一个杯子。 腾冲通道是缅甸翡翠运往中国最便捷的通道。 “翡翠城”腾冲,成为中国翡翠加工的发祥地。 “清朝之后腾冲成为缅甸翡翠入境中国的唯一合法通道。开采出来的翡翠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地理、交通上的原因输入腾冲——或者在八莫交易后进入腾冲就成了必然。据载历史上缅甸开采出来的翡翠原石,90%以上都是从水路或者山道运至腾冲,再转往世界各地。这些都是腾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翡翠集散地的必要条件。”邹怀强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3 翡翠城,用翡翠来盖房子? “腾冲人对缅甸翡翠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腾冲翡翠贸易和加工业的发达,腾冲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之前有‘翡翠城’之称。” 而据笔者获悉,所谓腾冲老料,则是当下玉器市场的一种称谓,大部分是指,1949年之前,在腾冲当地,被放置、弃置,或者作为边角料闲置的缅甸翡翠。上述这位国营门店女店员,也和许多玉石收藏者一样,向笔者叙说了一段在业内流传已久的故事:“有的腾冲老料,因为是边角料或‘貌不惊人’,甚至成为当时人修路、打地基、盖房子所用的‘混合材料’。数十年前,曾经兴起一段后知后觉的寻找老料的热潮,当地甚至有人把自己的两层老房子都拆了,只为了寻找玉石。” 腾冲老料,“老身”的魅力何在?有说法是:其一,百年前的开采玉种,多出自老坑,本来玉质就很致密;其二,“老料多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边角料,在当时的年代已经被玉商加工处理过,已经暴露在外多年,‘肉质’早已剥离氧化,基本没有变质的可能。而现在的新厂料,做出来的手镯挂件,在佩戴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褪色’的现象。” 笔者理解和亲历过的一种“褪色”,或可称为“变种”,通常出现在相对玉质比较“疏松”,或有轻微裂纹的“新料”上。随着和人体的密切接触,由于汗液、杂质等的“沁入”,会在玉镯的某些地方出现变色、泛黄,尤其在“白底青”的料子上最为明显。 而我们手上寻得这只,“你可以放心,它已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她说,“它很‘老身’,外界无法侵扰”。 因为这个玉镯,我已经是第三次到门店和她沟通。我们把这段历史,每一次都更深地述说。然后,在熙熙攘攘的璀璨灯光下,它就这样安静听着我们说话。 毕竟,几百年的人世时光,或许它早已经历过许多相似。 但每一次的相遇,确属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