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线教育开启双11活动预热:诱导下单、“包过”、分期连环贷等陷阱频现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09日        版次:A15    作者:郑志辉

    

  随着2022年双11购物狂欢于日前正式启动,不少教培机构也纷纷开启了双11活动预热,包括嗨学网、帮考网、高顿教育、慕课网、51CTO、优路教育等在线教育也纷纷开启了双11活动预热,发起了预售、秒杀、抽奖、限时折扣等活动。然而,据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接获的投诉案例显示,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优惠信息中仍然存在不少“陷阱”,需要消费者高度警惕。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名师、包过等虚假宣传防不胜防

  在消费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往往会夸大其词,声称名师授课并对课程服务等内容放大宣传,不签书面协议,只做口头承诺。而一旦发生纠纷,其口头承诺并无文字记载不具备法律效力,消费者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

  典型案例:完成课程就能返现?“开×吧”被指以教育为由骗钱

  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的郭女士投诉称,“开×吧虚假宣传,以教育为由骗取学生的钱”。具体是她在今年2月21日交了学费14800元,后说升级班型3月30日再交3000元成奖学金班,课上完成60%每月就可以月底返现,共返6个月返现17800元。当时那个开×吧的老师再三承诺是真的,让办了分期。但从5月起,开×吧的老师陆续跑路,到后期已经没人负责,也没法学习。

  网经社数字教育分析师陈礼腾建议说,对于认为涉嫌虚假宣传的教育机构,发生纠纷时可首先与经营者直接交涉,尽可能避免扩大损失;其次注意保留或搜集证据,便于事后维权;此外,注意选择正规维权渠道,能大大提高维权效率。

  “限时优惠”、“名额有限”迷人心智

  双11大促活动,大额优惠是刺激消费者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尤其对于教育课程这类价格较高的产品来说,以大额满减、限时秒杀等名义,很容易驱使潜在消费者下单,不少平台甚至还以无息贷款、不过包退等作为诱饵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

  典型案例:“赛×教育”以限时降价为由诱导报名

  四川省张女士投诉称,自己于2022年6月24日和2022年8月18日在“赛×教育”购买心理咨询师上岗定制班课程。推销时说考试包过,且包过需要另买2800的VIP课程,以限时降价优惠券红包为理由诱导他人进行课程的购买报名。此外,还宣称是直播课,之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录播课。在张女士要求退费后,其承诺三日内处理,但至今仍然冷处理,不回复消息。

  陈礼腾提醒说,教育不同于网络购物,教育产品的决策周期长、涉及金额高以及回报周期都较长。在双11各种优惠刺激下,消费者难免冲动消费。价格只能作为消费者参考的第一步,消费者要更为关注平台口碑及教学效果。消费者务必理性分析判断培训机构发布的宣传信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可申请先体验一下培训课程,切勿冲动报名。此外,在对线上教育机构进行选择时,要留意查看培训机构证照是否齐全、有效。

  当心身负“学费贷”“培训贷” 或成“失信人”

  教育产品消费金额普遍较高,消费群体大多又是学生或者是刚毕业人群,经济能力有限,不少消费者很难一下子付清。为此,不少教培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类似的“赊账服务”,同时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然而,不少平台利用销售“话术”和技巧淡化还贷压力,让消费者背负过高的还贷压力,更有消费者迫于无奈多机构贷款,拆东墙补西墙,债务越来越高。

  典型案例:“大×教育”频频诱导学员贷款

  11月2日,河南省崔同学投诉称,北京大×教育机构当初以学习20天PS就能接单、每月挣钱保底3000的虚假信息为由,诱导自己用“倍好付”贷款消费。据了解,崔同学在10月18日买的课程,10月24日上了一节体验课之后,得知他们根本就不提供所谓的兼职,向他们提出退款,机构电话打不通,班主任也不回消息。崔同学作为一名学生没有那么多钱,他们也不罢休,诱导其向倍好付等贷款交学费。之后又借千图网签约兼职的事情要求贷款,虽然自己一开始拒绝了,但当时机构工作人员再三保证一定可以还上,于是就在该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了倍好付分期付款。如今,倍好付客服说个人取消不了分期付款,必须机构取消,但是现在机构根本联系不到,电话从来没打通过。

  对此,陈礼腾提醒称,消费者在选择教育产品时,要了解清楚报名费、课时费、资料费等收费情况。对于培训机构推出的“学费贷”“培训贷”等金融产品,不要轻信其说辞。确有需要贷款的,应当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并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详细情况和相关风险,明确约定还款时间、还款利率、手续费、解约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