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抗疫夫妻档 守护小家也保护大家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22日        版次:A05    作者:王彤 黎秋玲 许力夫

    

    

    

    

  “你出征,我守护”

  “我会守护好我们的小家,等你平安归来。”“我装行李的包刚腾出来,现在无缝衔接,拿给你用。”“希望患者早日回家,所有人早日团圆。”……在广州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一对对模范夫妻档,他们既守护小家,也保护大家,同心作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我会守护好我们的小家,等你平安归来”

  钟柳慈

  ●职业:护士

  ●抗疫工作:支持丈夫支援方舱

  近期的疫情变化牵动着每一个广州人的心,作为医务工作者,钟柳慈的感受更加深刻复杂。“每天看到新增的数字,我的心都不禁一怔,恨不得第一时间冲去前线跟大家奋战在一起。”终于,她等来了出征的机会,11月15日中午,护士长接到通知,需召集护理人员进入方舱医院执行任务,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钟柳慈有援港、援琼方舱的工作经验,当她正想着如何安排工作时,爱人黄医生打来了电话:“我们科室派我去方舱医院,弟弟还小,需要你照顾。”

  “斟酌再三,我虽然有方舱经验,可他是呼吸科医生,也许那里更需要他……”钟柳慈告诉记者,怀着“过来人”的心情,她在16日上午送别了爱人。

  “看到大家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的气势,我的眼眶又湿润了。今年援港、援琼的抗疫历程历历在目,是抗击疫情的必胜决心和患病同胞的理解和温暖,陪伴我度过那些思念家人的日日夜夜。那段抗疫经历,不仅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也成为我人生中闪闪发光的宝贵财富。”钟柳慈感慨地说。

  “疫情当前,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人为疫情努力着、奉献着,我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钟柳慈说,她坚信广州这座英雄之城很快就能够战胜疫情……她寄语丈夫:“黄医生加油!我会守护好我们的小家,等你平安归来!”

  “身边多放一个凳子,方便老人坐下慢慢来”

  徐爽

  ●职业:市交通运输局员工

  ●抗疫工作:党员突击队支援海珠区瑞宝街道

  徐爽是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的一名预备党员,11月1日接到支援海珠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主动报名加入党员突击队。11月2日8时半,他与突击队的同事到达海珠区瑞宝街道,参加鸣翠社区的防疫工作,主要任务是核酸检测扫码。

  穿戴好防护服,走到排队人群前面,拿起手机,徐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扫码时要核对好检测人员信息,为了方便居民,提高检测效率,徐爽总是主动读出扫码结果显示的姓名,“这样居民回应就行,方便很多。”

  徐爽发现,“应检尽检人员类别”最常出现填写不规范,“人员类别选错,一旦检测出异常结果,会对流调追溯工作带来不少麻烦。”于是他认真检查每个检测人员的信息,发现错误马上指导居民更正。

  徐爽的妻子徐伊泓在荔湾区南源街道办事处工作,也是一名党员,本轮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她所在街道的社区出现了阳性病例,每天参与疫情处置工作忙到不可开交,下班回到家总是深夜,而他们的孩子刚满一岁半。即便如此,她还是很支持丈夫的选择:“我在基层工作久一些,知道出现疫情时街道居委就是最忙最需要人的地方,你去了要多担待些,给居委减轻负担。”“我明白,那家里交给你了。”徐爽和妻子互相叮嘱。

  脱下防护服回到酒店,工作之余的徐爽经常给妻子打电话,向防疫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妻子请教。“每当更换采样管时,竖着扫样管码,这样扫码报错的几率低。”“在身边多放一个凳子,有些老人家行动不方便,可以坐下慢慢来,这样也不影响后面人检测的进度。”“你说的这些我都有留意,真的很受用。”在为期一周的支援工作中,徐爽和突击队同事一起,帮助社区做好防疫工作。核酸检测工作志愿者人手不足时,他和同事主动“加班加点”,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正常开展。

  8天后,徐爽完成支援任务回到家中,按要求向居委报备后开始居家隔离。妻子对他说:“正好你回来了,我们街道忙,接下来几天我打算在单位住,家里就交给你照顾了。”“没问题,正好我装行李的包刚腾出来,现在无缝衔接,拿给你用。”徐爽回答。

  沈虹

  ●职业:公司员工

  ●抗疫工作: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

  一个亭里做登记

  一个亭外提醒扫码

  沈虹是广东交通集团所属路桥公司惠清高速的党员,她的丈夫毕文龙是该集团所属利通发展公司的党员。这次疫情,两人都在海珠的家中落实管控措施。

  接到交通集团党委发出的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的号召后,沈虹没有丝毫犹豫:“作为党员,一定要站出来,为街坊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够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作贡献。”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夫妻二人立即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

  沈虹的工作是在核酸采样岗亭里做好信息登记,丈夫毕文龙则是在采样亭外提醒前来检测的居民扫码。社区工作人员笑称,这两口子做志愿服务也是女主内、男主外。

  在核酸采样岗亭里,沈虹负责扫描核酸采样二维码,核对人员信息,递上拭子、采集管……岗亭窗口前,来做核酸检测的人员络绎不绝。她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2小时内完成了近200人次的信息采样。等到人少一些时,她才察觉肩膀有些僵直,站起来伸伸腰,扭扭脖子,接着继续集中精神进行核酸采样。

  “请保持一米距离,扫描一下场所码。”采样亭外,毕文龙将“场所码”持于胸前,一遍遍重复着这句话。看到孕妇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他立刻上前提醒他们通过“特殊人群绿色通道”进行采样。

  每天从下午2点半一直忙到6点,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实际上十分辛苦,“累,但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沈虹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我的抗疫日记

  方舱队员曾方:我们是夫妻,也是战友

  我和丈夫程海河都是琶洲D20方舱的队员。丈夫在中山一院神经外科ICU工作了15年。去年,他支援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抗击疫情33天,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他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在中山一院方舱担任物资组小组长,是保障方舱物资运送的重要一员。

  我在中山一院工作了19年,分别在神经外科、小儿外科等工作过。今年6月至7月派出支援隔离酒店工作,多次参加广州市核酸医疗队,也算是战疫“老兵”了。这次,我早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提前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孩子的姑姑,最终第一批进入了方舱。11月9日,入舱的第11天,我第一次见到了丈夫程海河。我们都很高兴,但只能短暂地寒暄几句,很快就奔赴各自的岗位。我们是夫妻,也是战友,我们希望方舱患者早日康复回家,所有人都能早日团圆。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彤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许力夫 通讯员 张蓝溪 交通宣 陆桥轩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