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奋进催征 苦干实干,奏响广东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2)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1月29日        版次:A05    作者:王彤 李佳文 李应华 陆妍思 范昊怡 毕志毅 郭思杰

  广东省副省长、阳江市委书记

  冯玲:

  我们将主动融入“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打造深度融湾先行区。以国际风电城建设为牵引,实施“千百十”等5大工程,做大做强“3+6”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我们将认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我们将围绕构建“一核三星、两屏两网、多园多点”生态新格局,推进绿美阳江建设。我们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力争今年GDP增长6.5%,展现阳江担当,作出阳江贡献。

  湛江市委书记

  刘红兵:

  湛江将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巴斯夫、廉江核电等重大项目,积极发挥宝钢湛江、中科炼化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高水平谋划广东·海南特别合作区,奋勇东盟产业园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把东海岛建为具有全球引领力的重大产业平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同时还要突出港城特色,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力争各项主要工作指标尽快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茂名市委书记

  庄悦群:

  我们明确今年增长6%以上的目标,着力扩内需,推动31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社消零增长8%。聚焦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投资400亿元的东华能源一期(Ⅰ)丙烷脱氢等3套装置正式投产,开工建设投资300亿元的茂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做大益海嘉里、广药荔小吉等食品工业。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推动美国霍尼韦尔、沙特沙比特、中核集团等企业项目落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全链发展,巩固农业千亿级的产业地位,突出绿美茂名引领,开展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

  韶关市委书记

  陈少荣:

  韶关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开展绿美韶关、产业攻坚、科教人才、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保障、资源盘活“六大行动”。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规划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锚定大数据、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撸起袖子,打一场韶关高质量发展的硬仗,推动经济增长力争6%。

  河源市委书记

  林涛:

  河源今年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10个以上,GDP增长6%以上。一是抓产业,加快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三个百亿级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二是抓县域,全力推动河源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推进19个省级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油茶、丝苗米、生猪等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三是抓项目,建设好河紫高速、水经济产业园、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重点项目,力争固投增长10%以上。四是抓绿美,全域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大湾区旅游及康养基地,实现“绿富”双赢。

  梅州市委书记

  马正勇:

  梅州将全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今年全市主要目标是GDP增长力争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一抓实体经济发展,把资源要素优先集中到“打粮食”项目上,力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二抓强县促镇带村,加强乡村规划,强化农房管控,统筹县城、中心镇、专业镇建设,打造强富绿美新县域。三抓绿美梅州建设,实施“八大行动”,优化林分,改善林相,不断提高阔叶混交林比重,实现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清远市委书记

  殷昭举:

  清远市以“四个狠抓”的扎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步为赢。狠抓“十大行动方案”,加快落地总投资3000亿元的380个重点项目,确保经济增长6%,固投增长8%,社消零增长6%以上。狠抓广清一体化,加快建设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成为“万亩千亿级”制造业大平台,高质量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全力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战场、首选地,将“省职教城”建设成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为制造业强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狠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强做大清远市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狠抓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19万亩以上,建设南岭国家公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云浮市委书记

  卢荣春:

  2022年在省公布的十六项经济指标中,我们有十三项增幅排名在全省前六位,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和上缴中央及省财政两个一百亿元的目标。2023年云浮将努力实现全市GDP增长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造林12万亩以上,八百四十七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我们将推进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和资源经济协同发展,高起点创建6个产业承接平台,高质量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李佳文 李应华 陆妍思 范昊怡 毕志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