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油画的先驱,是包括林呱在内的一群在珠江口画外销画的无名画人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3月05日        版次:A12    作者:潘玮倩

     ■林呱(传),钱纳利画像(摹本),布本油彩,约1835年,香港艺术馆藏。粤博供图

     ■林呱或其画室绘,广利行行商卢茂官,1830-1860年,布本油彩,粤博藏。潘玮倩摄于粤博“焦点”展

     ■乔治·钱纳利,疍家女,布本油彩,约1852年,香港艺术馆藏。潘玮倩摄于粤博“焦点”展

  来自英国的著名画家钱纳利,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广州弟子林呱,两百年后,可以与他并列于展厅之中。后面还紧跟着顺呱、煜呱……

  真是顶呱呱的一批广州人。

  呱,源自葡萄牙语“Quadro”,是“画家”的意思,也是18、19世纪广州画家的名号/画店的品牌。他们不仅擅长传统绘画,也是西洋画法的行家。

  这些其时众多的“无名之辈”,“呈现出来的‘现代’意味,是当时珠江口由许多‘小人物’交织成的面向世界的多彩图卷中的一抹亮色,从中折射出近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1 “焦点”中的广州画家林呱

  “19世纪前期活跃在珠江口的林呱(关乔昌),在中西贸易史中是能工巧匠,而在中外美术交流史中则是卓越的油画家与美术活动家:他师从英国的学院派画家,掌握当时英国主流油画的技艺;他开设画店,向欧美销售画作;他通过众多的海外交往,了解西方市场的趋势;他对舶来的油画形式有强劲的把握力,并融中国元素于其中;他向西方专业机构推出自己的创作,实现中外美术交流的双向互动……林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对西方艺术的认知、所具有的西式油画造诣——林呱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意味,是当时珠江口由许多‘小人物’交织成的面向世界的多彩图卷中的一抹亮色,从中折射出近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

  这是文博研究馆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滢,在其《在珠江口看世界——对清代广州外销画家林呱的再认识》一文中,对于林呱等人所作的意义诠释。这场名为“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2023年2月18日-19日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永芳堂举办。众多学者对这一段中西艺术交流史进行了广泛学术探讨。记者从广东省博物馆方获取了相关讯息,同名展览(以下简称“焦点”)如今也正在该馆进行。

  2 老师钱纳利,擅画“芸芸众生”

  说林呱之前,必须先提他的老师,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钱纳利曾追随英国学院派创始人雷诺兹学画,51岁那年,选择了澳门作为其人生最后一个定居地,并曾在广州十三行商馆的帝国行内,度过了多个夏天和秋天。

  广东省博物馆方面介绍,作为19世纪在中国华南沿海居住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钱纳利是将英国学院派绘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出具有独特中国情调的“钱纳利风”。他笔下的东方市井风情,全是怡人题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描绘贵族生活,钱纳利自来到东方之后,对展现“芸芸众生”面貌,表现出了极大热诚。他“对描绘渔民的个人偏好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赏讴歌,促使了这类形象大量出现”,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杨舒媚,在研讨会中,曾就此作了《乔治·钱纳利绘画中渔女形象的建构》的报告。

  而在“焦点”展览中,一幅作于(约)1852年的《疍家女》,渔女面带微笑、自然亲近,画家以钟爱的朱红色带出娇艳感觉,光源投射到渔女的脸部和上身,塑造出华南女性肖像中的经典,这也正是钱纳利最为人熟悉的画风。

  这种或许已经是画家“调适”过的画风,继而深刻影响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粤港澳三地外销画家的绘画风格。1835年的《广州纪事报》曾这样评价到:“一个在广州的现代绘画流派,是钱纳利建立起来的,他的学生包括林呱及其他一些中国画家都画艺不凡。”

  3 学生林呱,“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林呱(Lam Qua),本名关乔昌,擅长绘画人物肖像、风景画和海港画。他和他的父亲老林呱(传关作霖)、弟弟关联昌(廷呱,Ting Qua)都是知名的外销画画家。

  师承钱纳利,林呱将学院派画风掌握到炉火纯青,并且不断从中西方吸收养分,加上一副会做生意的头脑,不仅拥有了广州画室“总店”,还在香港、澳门开设了店铺,成为业界翘楚。

  “为远航而来的西洋人作画是林呱画店的‘主要业务’。” 陈滢在研讨会上表示,“在学习钱纳利的英国油画之外,林呱又通过众多的海外交往渠道——随频繁的海航往来广州的欧美人士,获取西方绘画的各种信息……林呱画室的墙上挂满他临摹的英国名家绘画,他对英国的肖像画大师劳伦斯尤为崇拜;林呱还摹仿过法国19世纪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名作《大宫女》等等。”

  “善于经营的林呱,除了绘制英式油画,还向洋人销售‘中国样式的画’:据到访林呱画室的萨利斯说,林呱说他能画‘英国样式的画,这种画在绘画和透视上极佳’,也可以画‘中国样式的画,即不讲绘画比例和透视’。林呱‘中国样式的画开价8英镑,英国样式的10英镑,他两种风格都能画,都无所谓。’”陈滢介绍,林呱“在广州外销画界活跃了30余年,被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出口画家’。林呱在成功占据西方市场的同时,还将自己的画作推到英、美的艺术机构去展出,可谓相得益彰。”

  林呱的“系统性运营”大获成功。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中,记者看到,林呱的肖像画,描绘行商“卢茂官”,追随着钱纳利英国学院派古典肖像画的“华丽画风”,脸部的红润与光色变化,在细腻的笔触之中似看到前者《疍家女》的面容塑造意境;林呱绘制的伦纳德·米勒特肖像,对这位在广州黄埔港贸易的外国商人的脸部表情刻画,展示出画家对西方油画技法掌握的熟练。

  而在道光年间,十两银子可以买到什么?一幅悬挂在展厅的“换算表”,则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位青壮年劳动力一年的工资,也是林呱的一幅油画的价格。这个数字同时还≈一亩良田≈两件丝绸长袍≈五担大米(约八百斤)≈一百五十斤腌肉。

  林呱名利双收。

  4 林呱们“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意义

  呱,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不是一个人,“他”是很多当时广东外销画家的化身,他们纷纷追随钱纳利的画风,并且在短暂时空中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和痕迹。他们应被记住。

  例如,“顺呱,活跃于1830-1865年,他擅长绘制海洋船舶风景,作品大多以外国商船与十三行为主题。煜呱,活跃于1840-1870年,活跃于广州和香港两地,并开设‘怡兴’画店,他尤其擅长以西式写实风格绘制巨幅港埠风景油画,代表作品《广州港全景图》。”广东省博物馆方面介绍。

  陈滢,则在其研究中,将中西贸易史中的能工巧匠林呱,放到了中国美术史、中外美术交流史中去观察。在其上述研究文章中写道:“从艺术的‘本体’去审视林呱的美术活动与油画创作,可以颠覆以往在中国美术的‘正史’中不少关于‘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的认知:

  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才出现,而是早在18-19世纪就已经发生。中国油画的先驱,不是在京沪等地的中心画坛声名显赫的李叔同、林风眠与徐悲鸿等人,而是包括林呱在内的一群在珠江口靠外销画谋生的无名画人。中国第一个到西方学习油画的人,不是19世纪末才到北美的李铁夫,而是早了近百年出洋的林呱的前辈关作霖。中国第一个有油画作品在西方艺术机构展出并获得称誉的,不是20世纪前期的李铁夫,而是从1835年起就有多幅油画在英、美的美术学院、美术展览会展出的林呱。中国最早接触裸体人物画的,不是20世纪初期在上海轰动一时的刘海粟,而是19世纪中叶就在广州临摹《大宫女》的林呱,以及当时的一批佚名画家。”

  陈滢认为:“从‘中西贸易史’到‘中外美术交流史’去审视林呱,是林呱从‘工匠’到‘美术家’的一次升华;而从‘美术史’到‘走向现代’这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下去审视林呱,则是更为意味深长。”“包括林呱在内的18、19世纪珠江口的一众小人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是开眼看世界;他们所进行的种种沟通中西文化、学习西方知识的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他们‘一直在把中国跟世界联系起来’,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开放、包容、超前的地域文化,为之后名震四海的引领走向现代化的‘大人物’登场奠基铺路,——为近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宏大历史巨变奠基铺路,其‘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意义,就更是应该重新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