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宁夏黄河金岸(吴忠)马拉松比赛。新华社发 |
|
■重在参与,全家齐上场。 |
■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后庆祝。新华社发 |
汉马、京沪半马……两天30多场 据新华社电 春深似海,随着气温迅速升高的还有人们的跑马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仅4月15日、16日这个周末,全国各地就有30多场路跑赛事进行,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的赛事在社交平台成为热门话题。 今春,马拉松呈现全面回归态势,新兴赛事遍地开花且特色突出,从部分比赛暴增的报名人数来看,跑马热度甚至超过三年前。各地以跑步为媒,把全民健身热情与城市发展活力相融合,搭建起与马拉松配套的体育消费节、旅游节、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细致的公共服务。 ■策划: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跑马 享受比赛,享受运动 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马拉松有300余场,而2023年仅上半年备案的赛事就已达133场。从赛事数量上看,马拉松热潮基本重回疫情前的水平。 赛事场次的回归,给予跑马人群更多选择。北京房山跑团团长王琳说:“国内几乎每周末都有马拉松,跑友们甚至还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做选择题!” 全民跑马热潮又起,跑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半程马拉松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报名人数达到78922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2021年报名人数相加的总和还要多。 “今年的北京半马,起跑的时候就感觉人很多,我们跑团就有约200人参赛,大家都是享受比赛,享受运动。”王琳说。 对绝大多数非专业的参赛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享受马拉松赛事的快乐。16日清晨的武汉,有推着婴儿车参赛的妈妈跑者,端着热干面来看比赛的大叔,一边助威一边捧着数学试卷的小学生,成为武汉同城的热门趣闻。 今年64岁的俞萌已经跑步近10年。“柏林、伦敦、纽约、芝加哥马拉松都跑过了,这几年目标是再跑东京和波士顿马拉松,集齐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上海半马赛后,俞萌表示,马拉松给予了自己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坐车穿过城市,和你奔跑在街道上、在公园边、在建筑间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十年时间,从马路边没什么人,到现在大家都会为参加马拉松的人喊加油,我们的健康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俞萌说。 ▶赛事 “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 如今,全国马拉松遍地开花,大部分赛事档次分明,各有特色。 北京半马今年致力于向世界讲好“双奥之城”的体育故事,参赛选手途经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双奥场馆”。2023武汉马拉松以“好汉归来”为主题,重现往届赛事的“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经典赛道。 不仅是在“超级城市”,一些地级市甚至县城也开始打造特色、精品马拉松赛事。“扬马”新线路变身为一条体验扬州美食的打卡线,“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国内跑者的热门选择;南京市建邺区江岛半程马拉松打造了一条由闭环江堤“天然”形成的智慧赛道,还可供市民全天候、自助式、智能化开跑;湖北咸丰县举办森林马拉松,各地跑友可在“天然氧吧”中惬意领略土苗风情。 “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马拉松视为提升城市形象与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背后 体育产业生机蓬勃 业内专家介绍,马拉松热潮回归是疫情之后运动健身需求的自然释放,深层原因则是在社会各方合力推动下,健康生活理念已然生根发芽。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引领下,各地政府借助大赛平台进行城市宣传推广,因此释放出政策红利;国民经济发展,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加深,参加路跑赛事成为国人的自发需求;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发展,让路跑活动的社交属性进一步提升,各群体参与黏性增强。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测算,到2025年国内路跑及相关运动赛事数量有望增加至2500场,大众马拉松参加人次将增加至1000万人次。 也有专家指出,尽管国内目前部分赛事在赛道设计、服务能力等很多方面已经不弱于伦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等世界大满贯赛事,但在赛事品牌打造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很多初创赛事贪大求全,追求赛事规模而不顾城市管理的承载能力以及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因此,想要维持马拉松热度、拓宽整个路跑行业的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规范路跑赛事的发展,引导马拉松文化真正扎根,并健康、可持续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