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佛塔模型,唐五代(公元618-960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工地G1出土。部分青釉脱落。平面呈六角形,塔基由基座和三级基台构成;塔身三层,仿楼阁式,首层开龛,龛内塑坐莲佛像;攒尖顶,塔刹残。其中一件底部有铭文。 潘玮倩/摄 |
■砺石,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广州黄埔区何棠下村竹园岭遗址出土。 潘玮倩/摄 |
■“林宅酒墱”酱釉陶片,宋代(公元960-1279年),海珠区广州科学馆项目用地出土。潘玮倩/摄 |
■林呱(传),钱纳利画像(摹本),布本油彩,约1835年,香港艺术馆藏。粤博供图 |
■银盒,南越文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院方供图 |
■“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南越国二号宫殿基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院方供图 |
寻迹羊城——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 今年4月25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寻迹羊城——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展期至今年12月17日。 自2020年起,该院(馆)将每年的考古新发现精心策划成“寻迹羊城”系列展览,与观众朋友及时分享最新的考古成果。2022年,“广州考古人”全年完成404宗考古项目,1.6亿平方米调查,241万平方米勘探,12964平方米发掘,清理各类遗迹2255处,发现各时期墓葬201座,出土各类文物1625件/套。 从化狮象、黄埔竹园岭、南沙合成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为重构广州建城以前珠江三角洲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市第一人民医院、荔湾鹤洞、广州动物园、增城沙滘村等项目发现的历史时期遗址和墓葬对探索广州城市发展轨迹意义重大。其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工地南越国至清代遗址还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 展览从2022年广州18宗考古发掘项目的新成果中精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水晶、贝壳等各类出土文物约260件/套进行展示,分为居住、劳作、埋葬三部分。展览强化考古发现与当下生活的关系,通过现代人要面对的日常事物联系考古遗存所能呈现的古代先民生活起居、劳作营生、宗教活动和生死观念。观众可从自身熟悉的视角认识这些遗迹遗物,观察和体会广州先民的生活日常、生命日常,与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先民对话。 展览所有文物均为首次公开展出,为观众展现2022年广州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洞穴内的先秦遗存、大规模商时期生产生活场所、广州城西北郊的南越国时期建筑遗存、大量人为加工的贝壳堆积、海珠区地层堆积内的夏商之际至商时期陶片……这些都将为观众读懂广州提供最新的索引。(通讯员 穗文考) 何以“焦点” 解读粤博精品大展 日前,记者从广东省博物馆获悉,2022年9月30日-2023年3月26日在该馆举行的“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于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成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全方位、深层次合作而特别策划举办。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文博机构,通过130件/组代表性展品,讲述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家在画艺、画技和画材三个方面创新,开创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的故事。 作为一场全景式解读中国外销画的原创大展,它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来“中国外销画”藏品系列征集和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展出。 该展览的形式设计紧扣展览主题,运用对比、虚实、立体等设计手法,将各种代表性的视觉符号重组,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技术上运用裸眼3D画室、全景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国风房间”、外销画绘制流程与广府女团互动触屏装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数智焦点”个性化导赏和“虚拟策展人”小程序,实现展览“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 展览还借助学术力量扩大影响力,联合中山大学举办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港澳地区和内地,以及英、法等国200余位专家学者,对视觉艺术全球化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另外开设6场专题学术讲座、12场公益教育项目、258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览配套活动。 “焦点”是此地此刻:无论过往与今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广州始终是中西方文化视野的交汇之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深层次文化共建的焦点所在。在这场跨越时代的艺术之旅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扬帆起航、引领潮流的夙愿。(通讯员 粤博宣) 全新常设陈列 饱览秦汉南疆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这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首个基本陈列,共展出200余件(套)精品文物,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视角,通过展示广东、广西地区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南越国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史籍相关记载,带领观众见证岭南地区逐步发展、并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通过展示各类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览分“百越之地”“秦定岭南”“守疆营土”“万里同风”四个单元。 “百越之地”,通过展示两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概述先秦岭南的区域面貌、族群构成及基本的社会发展状况。早在史前时期,岭南就已经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定的交往和联系。 “秦定岭南”,讲述秦始皇征服岭南并设立郡县,使岭南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图,促进了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越民族的融合以及海外交通线的开辟,翻开了岭南大规模开发的篇章。 “守疆营土”,重点讲述秦朝末期,赵佗为保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建立南越国。历代南越统治者的积极经营,使得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和海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南越文化、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重大历史贡献。 “万里同风”,介绍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的版图。此后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央王朝渐趋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原有基本陈列“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文王赵眜墓的出土文物为核心,按器物的材质、类型、功用等予以展示,但对西汉南越国整体历史面貌的叙述相对不足。故而新增“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作为王墓展区的基本陈列,以期搭建历史框架,对南越国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通讯员 南越王宣)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