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众考古实践课程的学生认真记笔记。 |
■爸爸带着孩子一起体验灰塑制作。 |
研学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30倍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已突破600万人次,2023年以来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某OTA网站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研学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一些旅游机构推出博物馆研学游活动但并未跟博物馆专业人员进行研讨,旅行团、研学团导游曲解历史、误导游客的情况时有发生。“太离谱了!我有一次在展厅里听见有导游指着鸡缸杯对游客说:‘万贞儿4岁入宫,入宫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玩伴,但生病而死。死前跟万贞儿说后会有期,然后皇帝就出生了。两人朝夕相处,皇帝看到万贞儿的胎记,一路封妃。’”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导游在展厅内“大讲野史”的情况层出不穷,不利于向公众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 作为广东地区研学课程开发的先行者,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的秘书长、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在广东省博物馆任教育推广部主任期间,牵头进行了“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的策划与开发。她认为,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团,需要强调参与感,应该是深入其中去感受、去探索,而非只是听、拍和记;课程开发者应该实地探访、多方联动,充分发掘文化史迹和博物馆内的文物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而不是赶时间,做表面功夫。 “现在的‘研学热’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人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我们作为文博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家有所得。现在大家都在探索开发研学课程,我想研学应该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不能只是冠上一个‘研学’的名头。同时,我们也要去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博物馆参观礼仪。”王芳说。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认为,研学活动应该突出“唯一性”和“独特性”,“以前的很多教育活动可能放在任何一个博物馆都可以做,但现在我们希望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去做一些在别的地方无法复制的研学活动,比如我们广州博物馆的这几个活动都在不断改进,我们要让这些活动打上广州博物馆的‘烙印’。” 家长有话说 参加研学能够引发孩子思考,锻炼孩子思维 前几天,由广州海事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策划组织的“跟着文博学者去西域——2023年新疆历史地理游学”第一期刚刚结营,一位参加了本次研学的家长对新快报记者说:“生活在广州,很难想象新疆地区气候和文化是怎样的,看了展览,又通过研学课程跟着老师深入了解了新疆的自然条件,走进博物馆、石窟,欣赏古人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那种震撼是通过电视等媒介无法体会到的,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水土孕育不同的文化。” “我们参加了一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古祠春秋’研学活动,回家后,孩子跟我说,‘陈家祠里好多古诗里描写的东西,我们跟着老师看到了四季的花和不同季节的植物、水果。’他自己还上网查了南北方节气和气候不同的原因。”来自河北的林先生在广州定居多年,孩子也从小生活在广州。参加研学活动后,孩子开始阅读关于节气的书,了解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他认为,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进行专题性的探索,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锻炼孩子的思维。 支招 如何选择研学课程? 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研学课程?新快报记者查询各类研学报名信息发现,各个博物馆均对参与者的年龄作出了限制,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及年龄指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也可以查阅各馆发布的活动回顾了解活动详情。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也会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层,调整研学的内容。 研学课程如何收费?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一些文博机构推出的市内研学活动一般都是免费的,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穿越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研学,广州博物馆的“营建镇海楼”“决战观音山”,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公众考古研学等活动,预约成功即可参与。 走出市外的研学活动一般天数较长且涉及交通、食宿、景点门票等费用,一般根据时间长短来收费,以广州海事博物馆为期9天的“跟着文博学者去西域——2023年新疆历史地理游学”研学课程为例,学生费用10900元/人,家长费用9900元/人,包括目的地城际交通费(含火车和大巴)、全程住宿费、餐费、导师及领队费、课程设计费、课程物料费、项目体验费、景点门票费、全程保险费;广东省博物馆为期4天的“烽火课堂与丹霞科考主题研学”收费为2888元。 亲子家庭有话说 ●萧女士(7岁小朋友的妈妈):广州的这类研学活动相对还是比较少,想参与的话报名也要提前准备,希望各个博物馆能够多推出此类活动。 ●朱先生(10岁小朋友的爸爸):行万里路,行路过程中还能跟着专业人员去学习,既不像课堂上只能对着课本、黑板和老师,跟着博物馆的研学课程,更直观,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小杰(15岁):好多小朋友都在博物馆里奔跑、大叫,好影响参观体验,希望爸爸妈妈们把小朋友们带进博物馆之前先上一节文明参观课。 ●嘟嘟(12岁):老师讲了好久,希望下次可以多给时间让我们自己看。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图片由各文博单位提供 ■版式设计:李涛 设计素材: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