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栏路,顾名思义是当年售卖杉木的聚集地。 |
■“塘鱼栏”下,如今是中药材市场。 |
■桨栏路,当年售卖船桨的集市,现已成时尚服饰一条街。 |
|
|
|
|
■杉木栏路的友联菜馆,清平鸡是招牌。 |
翻开广州的城市地图,在荔湾区十三行一带,你会发现那附近不少地名当中都带有一个“栏”字:桨栏路、杉木栏路、鸡栏街、菜栏街、豆栏街、塘鱼栏街……可以说不胜枚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关这一带这么多带“栏”字的地名?这个“栏”字究竟作何解? 本期“发现广州”,我们就去看一看这些五花八门的“栏”。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 01 栏,背后是广府文化固有通名 “栏”字在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括:一是栏杆,指遮拦的东西,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是圈养家畜的圈,如牛栏、栏厩;三是报刊或电视、广播按内容性质划分的版面或时间如栏目、专栏、新闻栏等;四是旧时纸张、书籍或织物上的格子如朱丝栏,指带有红色格子的绢素;五是表格中区分项目的格子,如备注栏等;此外,“栏”还有个异体字“欄”,本义指木制的格栅门,竖列的叫“栏”,横向的叫“楯”。 注意,以上释义都是基于汉语言层面上的,在粤语方言语境中,“栏”字又多了不同解读。岭南文化的发展变迁经由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相互接触、碰撞、融合从而演变至今,作为载体之一的粤语也不断演变,既包括原居民古代百越民族的,也包含中原汉民族的,而当中原居民的留存部分十分值得深究,因为这是一个地区特有的、鲜活的特征,不通用,地域特色明显,西关一带的“栏”字地名就是典型之一。 第二个知识点来了:一个地名,基本上由专名加通名组合而成,专名用于定位,通名用于定类。当我们说到市、镇、路、大道、街、巷、坊等,大家都知道,而且其使用范围非常广,这就叫“通用通名”;如果是只通行于某一特定方言片区、带有比较强烈的地方色彩,渊源较为久远且并不为全国通用,就称为“固有通名”,例如“北京路”,“北京”是专名,“路”是通用通名;“泮塘”,就属于固有通名,因为是以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来命名,出现时间比较早,主要反映地方特色;“杉木栏路”,同样属固有通名范畴,“路”字是为了地名统一规划而加上的。 第三个知识点,就涉及到广府文化当中所特有的用字,即只在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才会使用而其他地域少见或不见的地名用字,这也同样属于“固有通名”,好比塱、墪、滘、漖、埗、涌、塘、墟、㙟、坭、㘵等。 02 凡食物所聚皆为“栏”,字源少数民族 按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的描述:“凡食物所聚,皆命曰栏。贩者从栏中买取,乃以鬻诸城内外。栏之称惟两粤有之,粤东之栏以居物,粤西之栏以居人。” 此处敲黑板划重点:在屈大均那个年代,“两粤”指的是南越国时期疆土范围内的广东与广西,屈大均撰写《广东新语》也是为了补《万历广东省通志》的缺,他不但参阅抄录了很多史书和地方志上的内容,也身体力行践行了四力,“验之以身经,征之以目睹”,视角并不局限于广东省内,也包含了广西和福建等区域,而“栏”字便是源于壮、侗等少数民族的“借词”。 壮侗语言中称“屋”或“家”为“栏”,传统房屋形制一般是上下两层,底层豢养牲畜,上层用于居住,“下畜牛豕,上以自处”。不过历史的发展将“栏”字的词义分化为两个义项,壮侗语中保留的是“上以自处”的语义,表示人居的房屋或家;广东这边却保留了“下畜牛豕”的牲畜豢养词义衍生为“猪栏”或“牛栏”,所以屈大均“粤东之栏以居物,粤西之栏以居人”这两句恰恰说明了“栏”字在古越文化中的起源与分化。 再而,“栏”的集中场所携带了“市场交易”的意味,又生发出“集市”概念,故此某某“栏”,就可理解为某一种物品的集中售卖处,通俗来说就是现代商业语境下的某专业批发市场或集散地。 03 车如流水马如龙 那摩肩接踵的人间烟火 厘清了“栏”字的来源与演变,我们就可以从十三行路开始,去走一走这附近的各种“栏”了。 旧时西关一带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食材杂货俱全,尤其是明、清及民初时期,更是妥妥的商业集散地,留意查看广州市地图,地名当中有“栏”字的,基本上集中分布在西关一带,再往东就比较少用或基本不用了,这些地名,有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已消失不见,有些直到今天依然被使用。 桨栏路,顾名思义是当年售卖船桨的集市,现已成时尚服饰一条街,整条街上店铺林立,都是各种服装潮牌。桨栏路130号可以停留认真观赏,这里是广州历史建筑添男茶楼旧址,上世纪30年代广州茶楼盛极一时,茶楼老板赵氏因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他开的茶楼都带“男”,添男、得男、庆男,求子之切一目了然。 桨栏路与十八甫路相交处向南过长乐路,中间有条东西向的巷子叫“鸡栏街”,128米长,也没“逃脱”掉服装服饰等仓储的“命运”。 再向南就到了与十三行路相接的杉木栏路,顾名思义是当年售卖杉木的聚集地。杉木栏路上有几家老牌的粤菜馆子,经济实惠,可以去叹番餐再继续走。一家是杉木栏路84号的新浩文菜馆,非常“老广”的调调,红烧乳鸽、秘制纸包骨、脆炸九肚鱼、浩文白切鸡等都是招牌,在这里吃饭点菜很容易犯“选择困难症”,因为看哪个都想点;另一家是杉木栏路163号的友联菜馆,据说是当年清平饭店的厨师开的,清平鸡是招牌之一,现在已经很少餐厅还做的桂花扎在友联也可以吃到。 杉木栏路附近有条“柴巷”,有“木”必有“柴”。上世纪60年代,木柴都还是广州人最主要的燃料,有句俗俚说:“烧荷柴,食白米”,用来形容有钱人家烧的柴高级;荷柴,就是那种高级柴,价格贵,质量优。 出柴巷顺着梯云东路向西到珠玑路,现在大部分属于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档口摊位的分别是塘鱼栏东横街和塘鱼栏大街,坐在六二三路“塘鱼栏”几个大字下面看店的姑娘,恐怕未曾想过“塘鱼栏”这三个字跟她售卖的中药材之间是否有什么渊源。 再向西,广州人熟悉的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这里是原先的西猪栏路,城西主要的生猪交易市场,如今这个地名可以在百度地图上显示,但在水产市场的现场已不得见。 还有那曾经的豆栏、蚬栏、糙米栏、咸虾栏、竹栏等地名,已被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碾压殆尽…… 但穿过这一道又一道“栏”,一部老城商业发展史的鲜活画卷依然铺陈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