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财政今年投入149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

来源:新快报     2023年11月22日        版次:A04    作者:

  安排不少于10%的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11月2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应询时表示,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共投入149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全力推动补齐短板,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用好15个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高标准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园区

  广东是我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域产业项目“散小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正权率先抛出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各地进一步立足县域实际有效培育县域产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应询表示,产业是广东县域经济最突出的短板,做大做强县域产业是实施好“百千万工程”的首要任务。他说,接下来广东将抓好产业有序转移和特色产业培育,“今年省里已经专门下达42.5亿元注入资本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15个(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启动建设,未来还将继续支持。”另一方面,突出抓好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支持各县(市)立足特色、发挥优势,聚焦细分领域,在食品加工、海洋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赵正权补充提问。艾学峰回应说,广东将突出特色发展,支持指导各县(市)立足自身禀赋优势明晰产业定位,聚焦细分领域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培育,打造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集群,“特别是重点推动不适于在珠三角地区发展的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到县域布局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县、专业镇。”另外,集中资源抓好15个主平台和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高标准产业承接载体。

  研究专项资金纳入专户管理

  资金全部直达县(市)基层

  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百千万工程”实施的财政保障力度?对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汪一洋提出的问题,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回应,“省财政厅高度重视‘百千万工程’,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共投入149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全力推动补齐短板,把短板变为潜力板。”他表示,接下来省财政将结合2024年预算编制工作,及时调整到期政策或已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资金,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归并,腾出额度整合设立“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精准聚焦重点任务保障。

  在资金使用方面,戴运龙提到,一方面将坚持分类施策,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聚焦补短板和差异化支持,引导各地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坚持多元投入,充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资本投入,继续推行“补改投”试点,更多采取竞争性评审项目,更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安排资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围绕如何加强监管,戴运龙表示,省财政厅正在研究将“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纳入专户管理,单独调拨库款,资金全部直达县(市)基层,依托“数字财政”系统开展全流程、全链条跟踪监督。研究出台加强“百千万工程”资金监管的规定,明确执纪问责要求,确保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安全。

  安排不少于10%的指标

  用于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建飚关注的是用地计划指标短缺问题,他提问省自然资源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力度,支撑保障县域产业和发展用地需求。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胡建斌回应,当前省级层面对用地指标总体保障是有力的,“今年广东向国家争取分配我省基础指标5.86万亩,预安排市级计划指标数量从2022年的2.5万亩大幅提升至9.3万亩。同时,今年安排1万亩省指标专项支持粤东西北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他说,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加大对用地指标的统筹力度,强化对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调控监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省级下达的各类专项指标能够使用在县、产出在县,落实土地要素直达到县(市)。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民生设施等用地需求持续应保尽保,精准高效保障县镇村发展用地需求。

  与此同时,指导各地通过“争、挣、腾、买、挪”等多种途径保障项目用地计划指标需求。一方面,支持57个县(市)实施“自己挣自己用”、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以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途径获取省级用地指标奖励;另一方面,指导涉农市、县落实指标倾斜保障,安排不少于10%的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我们还超前谋划未来指标安排,在2024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中,研究继续加大对‘百千万工程’的支持力度,保障有关县(市)用地指标需求。”胡建斌说。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