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今年春天的经历,让我对全民共命运是如此的感同身受,一起漂浮在人类共同的岛屿之上,我们都要奋力摇桨划橹,度过劫波。
在这些日子里,我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万千声音。
平日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马路上的车流声、空调的滴水声、手机微信的提示声、楼上某邻居的深夜咳嗽声,我都觉得干扰了我的生活,这些声音让我烦躁不安。但在这个万籁俱静的特殊时期里,我对声音却是如此的期待。
有天晚上,在单位加班赶写防控疫情材料,走出办公室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车,一个人走在静夜的大街上,沿途除了偶尔看见守楼人在微光下沉默的模样,几乎没听见其他声音。一瞬间,我几乎有点梦幻了,拿起手机跟朋友打了一个电话:“哥们儿,睡了吗?”朋友起初一惊,他没想到我在这个时候还跟他打电话,他感叹说,这些日子来,你是第三个跟我打电话的朋友,他们大多是在微信里问候一下。一路上我跟他聊开了,从疫情到健康,从饮食到运动,从高血压到按时体检,从家里事到世界疫情形势。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最敞开心扉的一次聊天。
回到家,妻子还在灯下默默独坐,她在等我回家,相隔一米多的距离,我戴着口罩同她招招手,她嫣然一笑。顿觉有些凄楚,这像是一个黑白老电影里的情节,看到一个从战场上突然归来的男人,女人张大了嘴,眼睛瞬间睁圆,却说不出话来。
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上班,到辖区里的社区街巷人家宣传劝导,与医务人员上门测量体温。接触的人群多,免不了提心吊胆,一旦有个万一,这个叫家的小舟或许也会在病毒中倾覆,我不能做病毒的“罪魁祸首”。于是同妻商量,我在书房小床睡。坐拥书房的日子,我这个有安静癖好的人,却读不下去书了,世界如一个卷起的漩涡将我彻底地吸了进去。连书写也是凌乱的,木心关于从前车马很慢的意境我是进入了,但忽然之间就拒绝着这样的生活,相反,对他的“云雀叫了一整天”的生活倒是有了向往。
车马喧嚣的生活,市声荡漾的日子,风吹雨打惊雷声,楼上那人睡不着半夜起来哼唱京剧声,甚至周胖子火锅店里深夜喝酒的划拳声……所有的,所有的日子都回来吧,我需要你们,拥抱你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我只是时代的一粒尘土,但也要尽情飞舞。
在这些日子里,我理解了万千声音的交融。
人人都在信息世界里不断刷新着认知,努力表达着个体的存在。我敬仰的作家在武汉封城的日子里每天写下武汉日记通过网络推送,引发巨大反响和争鸣。她在文章里表达的,是在疫情汹涌的日子里,那些常常被大众忽视与冷落的个体命运交集和人世万象。
其实人生活在俗世,大多是在方与圆的交融更替中得以通行。保持完全的方直与嶙峋状态,这样的人生或许会换来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结果。过分圆滑了,失去了人性里本身应有的独立,这样的人生大多是投机与对自我的苦苦压抑。在对真相真理百转千回的探求中,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要有一点海纳百川的气度胸怀?这些年,我发现一些所谓个性卓立与锋芒毕露的人,其实是在画地为牢的思维圈子里固执己见,容不得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在椭圆的地球中,保持方与圆的恰当姿态找到了望世界的窗口,或许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吧。那些隐隐凸现于时代中的思想家,他们大多是平和安静的,随和轻松的,而不是声嘶力竭。
我其实也难免有心胸不太开阔的时候,患得患失锱铢必较时常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来。但目睹了这场全民战“疫”日子里难忘的人与事,那些在一线用血肉之躯为百姓筑起一道道防线的人,他们给我深深的感动与震撼,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灾难苦痛、同情悲悯、相守相助有了直抵灵魂的感受,哪怕是让我窄窄的心房大了一厘米,也是命运的馈赠。
因为我对生活的理解又多了一点,所有响彻耳畔的声音,似乎也都是向上向善向好的。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对这句话,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