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G第一城诞生! 深圳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 2020年08月18日 聚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 董柳、沈婷婷

深圳的5G应用展示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建成5G基站4.6万个

  ●截至今年8月中旬,深圳5G用户总数已经超过285万  

  ●深圳5G标准必要专利总量全球领先,5G基站和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

  ●开展5G应用示范工程,总投资超过16亿元

  

  

  先行示范区的周年答卷

  

  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沈婷婷

  策划/孙璇  统筹/林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0年前,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起航。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鹏城的命运紧紧相连。

  光阴荏苒。40年来,潮起潮落,旧貌新颜,从沿海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从198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到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深圳用“颜值”和“气质”呼应了“还是办特区好”的历史论断。

  一年来,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深圳用持续行动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用周年答卷回应了“为什么是深圳”的时代之问。

  

  A

  在“先行”上下功夫,改革创新浪潮澎湃向前

  

  深圳莲花山上,一代伟人的塑像静静地矗立在山顶,目光深邃,眺望远方。不远处的珠江入海口,见证了40年来的风云变幻、潮涨潮落。前海石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前海建设者和见证者代表的谈话,跨越时空启迪未来。

  从“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敢为天下先”成为深圳的城市基因。

  一年来,深圳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紧紧抓住“港澳”和“市场”两大关键环节,在“先行”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着力,谋划实施83项重大改革任务,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成果丰硕。

  一年来,改革动力澎湃向前。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凸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国家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在深圳稳步实施,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取得突破;个人破产制度在这里率先“破冰”;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的150多项“秒批”、470多项“不见面审批”、300项“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陆续推出的“午间延时服务”“容缺收件模式”等一批标志性的改革举措,不断刷新营商环境的“新高度”;深圳市市长陈如桂8月17日宣布深圳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深圳再一次站在了5G时代之巅!

  一年来,创新优势愈发稳固。在这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建设正加快推进,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正加速布局。在这里,鹏城实验室提档提质,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批,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深圳创新的优势前所未有。在这里,华为、中兴、大疆等一大批本地优秀企业,沿着“一带一路”的步伐,勇闯国际市场,光大“中国品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年里,深圳用行动印证了“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著名论断。

  

  B

  在“示范”上做文章 一批制度成果辐射全国

  

  “先行”一步,“示范”带动。

  “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

  深圳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深圳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更好服务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

  2019年9月19日,深圳市企业“秒批”系统上线启用。原本需要1天时间的登记手续,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用几十秒便完成,取得了深圳首家“秒批”企业营业执照。

  一年来,在高质量发展领域,除了“秒批”外,“深圳90”、区块链电子发票等改革也获得全国推广示范。“前海模式”影响力辐射全国,截至今年4月底,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20项,其中50项在全国推广、69项在全省推广。

  民主法治领域创新迭出。一年来,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等一批全国首创的重要特区法规;高水平推进“数字政府”综合试点改革,“i深圳”APP整合近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居全国前列,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全面启动,跨境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改革在全国推广。

  在民生福祉领域,“三医联动”改革、“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等在全国全省推广;率先开展“二次房改”、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功创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一批闪耀时代的变革从这里开始。

  努力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不断向全省全国“输出”制度创新成果,一年来的深圳变革深刻影响着这个快速行进的时代。

  

  C

  在“特”字上求实效 接续书写不朽特区传奇

  

  揭开周年答卷,探寻时代之问:为什么是深圳?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获批准正式建立。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中国第一”“全国首创”。

  改革创新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广阔的时代汪洋。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0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按不变价计算,2019年比1980年增长1518倍,年均增长20.7%。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0.18亿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4314.76亿美元,2019年比1980年增长了8523倍,年均增长26.1%,其中,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1亿美元发展到2019年的2421.24亿美元,增长了7863倍,年均增长25.9%,连续27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深圳都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首批经济特区城市的最前列。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鹏城又一次获得引领时代的特殊历史机遇。

  一年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灰犀牛”“黑天鹅”的身影仍徘徊在时代上空,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踏平坎坷成大道。一年来,深圳写大“特”字,在众多领域先行示范,接续书写不朽发展传奇。

  一年来,数字续写辉煌。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深圳位居第一;《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最受民营企业认可的国内十大城市排名中,深圳位列第二;在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的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深圳排名全国前列;刚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深圳以总数8家企业上榜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企业“用脚投票”。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商事主体总量达到327.7万户,其中企业204.3万户,商事主体总量连续七年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4户、拥有企业152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疫情之下,深圳经济率先“V”形反弹。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而同期中国的GDP同比下降1.6%。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的新起点上,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斗罢艰险再出发”,向着“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更大奇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