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药素社团志愿者在驿站为居民测量血压
中医药文化社团杏林苑小诊所举行推拿刮痧活动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杭莹 通讯员 吴俭 陈颂恩 图/通讯员提供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的警报再次同步拉响。面对四散传播的疫情,提高公民医学科学素质、做好健康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医学科普实践能力成为医学生的必备技能,广东高校如何培养医学生这一“看家本领”? 记者了解到,南方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广州中医药大学(简称“广中医”)等广东医科类院校中,成立了多个相关社团,社团学生正通过自身的专业特长,承担着医学科普的社会责任,并在此过程中反哺专业学习、加强社会锻炼。
中西医并举,开展特色科普项目
“幸福的要素在于什么?是正确‘识’药、合理‘使’药。”在东山口和伦文叙纪念广场的两大志愿驿站,成为了广中医幸福药素社团的“校外据点”。在这里,社团成员们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真假药品鉴别、“两品一械”(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知识普及等服务,偶尔还要“兼职”问路导航员。幸福药素社团社长罗廖欣告诉记者,驿站值班实行轮岗制,仅2020年9月至11月间,团队志愿服务时长约744小时,服务约1494人次。
去年11月,幸福药素联合了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以“点滴药素,幸福扩散”为理念,面向社会开展活动。社团制作了贴合居民日常生活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鉴别手册,并通过日常社团活动和驿站进行健康传播。“接下来团队还会开展测血糖服务指导和血糖控制科普宣传工作。”社团指导老师、广中医中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其煌介绍。
和幸福药素一样,南医大中医药文化社团也是老牌医学科普社团。社团成立于2006年,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并形成了义诊活动、义教活动和杏林苑“小诊所”三大特色项目。如今,杏林苑“小诊所”的保健治疗体验服务在全校师生中有口皆碑。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社团针推组“医生们”掌握规范的基本训练,包括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熟练操作细节,能针对每个“患者”进行精准服务。
为了加强校社合作,南医大的科普教育协会的成员目前全部注册成为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除了日常志愿活动,社团还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特色科普活动,以科普促科技创新,倡导公众了解良好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出品的《新冠病毒疫苗知多少》《全民战疫,从我做起》等摄影、短视频作品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为科研打地基,夯实医学专业知识
“志愿服务的实践,加上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体现专业和个人的价值。”谈及社团工作的学术性价值,陈其煌说道。
记者了解到,2020年7月起,幸福药素社团成员们就通过走访周边社区的方式开展“居民用药知识调研”工作。目前,调研还在进行中,陈其煌表示,“调研全过程由队员独立完成,这对学生的文献搜集、方案设计、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各方面都有锻炼价值,也是为以后科研道路打地基。”
在社团干事吕婉荧看来,日常的“进社区”活动既是做科普,也是学习。和居民的交流过程中,她总能收获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医学知识,“这些生活‘智慧’也弥补了我的专业知识短板。”
南医大中医药学院2015级学生邝珊珊大一刚入学就加入了中医药文化协会,于她而言,在社团里获得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启蒙。“社团定期举行的寻药活动、教授讲座,都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中医药文化社团的实践经历,为我后来参加中医馆的见习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邝珊珊表示。
南医大科普教育协会指导老师毕振宇认为,学生志愿者通过科普讲座、健康宣传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提升了专业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社会调研,是学医路上必不可少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