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诚信行万里,失信步难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金融活水流向“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人们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信用建设赋能精准扶贫
在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背后,金融扶贫是广东省以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成果。
“贷款难”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要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信用建设就成了必要基础。羊城晚报记者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了解到,2017年以来,该行创造性地提出信用扶贫“三个一百”工程建设目标(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在贫困相对集中县域覆盖率100%、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与省农户系统信息比对率100%、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评分率100%),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条主线,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要让资金精准抵达贫困户手中,必须找准抓手。为此,人行广州分行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当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创新“银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银行+扶贫再贷款+企业+贫困户”“银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等融资模式,坚持对已完成信用评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应贷尽贷”,着力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随着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推进建设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信用村、乡村金融(保险)服务站、乡村助农取款点,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金融扶贫贷款等“八项行动”,如今广东已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三个100%覆盖”。
而要让扶贫资金及时“滴灌”到位,就必须走进“最后一公里”,让农村金融“毛细血管”畅通起来。在广东,全省64家需改制农信社顺利完成改制任务。改制后的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超8个百分点,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成为金融扶贫和支农主力军。截至2020年5月末,广东省农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08亿元,余额和户数继续稳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金融“活水”助力徐闻菠萝飘香
今年以来,菠萝之乡湛江徐闻的菠萝地里一片火热,采购商纷至沓来,菠萝供不应求。然而,在2020年,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
“去年菠萝收成好,但价格一般,且因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本地及周边菠萝加工企业多数处于停产状态。接下来的承包土地、购买肥料等都还要花上不少钱,再种植就成了难题。”曲界镇果农蔡伯回忆称,当时对继续种植菠萝很担忧,“好在有国家的好政策,当地政府部门及银行机构积极发动身边亲友在宣传‘卖货’,并提前帮我们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渠道拓宽了菠萝销售渠道。总体看,菠萝销售行情不错,是我种植以来见到的最高价格了。”如今谈到菠萝,蔡伯笑得合不拢嘴。
羊城晚报记者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处了解到,自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湛江市中支深入指导徐闻金融机构,积极为从事菠萝产业的企业和种植户搭建融资对接平台,牵头举办了“金融助企 政策直达”银企对接会(徐闻专场)活动,为徐闻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20年以来,徐闻金融机构为广大菠萝种植户提供贷款、销售等现场集中金融服务超过156场次,服务农户355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