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从辩证方面来看,山多成为今天梅州的后发优势。广东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中,将梅州定位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看重的是梅州良好的生态优势,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也是广东生态屏障。在这个大背景、大前提下,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梅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这个目标定位是科学客观的,同时也表明了高度的政治站位。
要实现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践行“两山”理论的广东样本,需要具体可行、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此,梅州提出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这个体系中五大传统产业是基础,也是目前梅州的经济保障,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规划、技术和后期层面去考虑,既要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或者绿色产能方面去提升,又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后期的环保工作,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和升级。
我们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优势的“变现”,要做到“内培外引”。对内,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等品牌,大力挖掘农业产业的潜能,将“大农业、泛农业”做成“精品农业、现代农业”,把绿色产品推向全省、全国,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对外,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团队、先进企业,配套好相应的服务,把人才、资金、平台留在梅州,深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此外,梅州的南药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缺乏系统的规划,企业发展南药种植过程中存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引导。“靠山吃山”,或许南药基地的打造将成为梅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示范性举措。
发展和推动绿色产业,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但也可以与我们当前的乡村振兴挂钩起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把脱贫攻坚成果中已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特别是绿色产业,按照镇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片推广、规模打造”,放大产业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支撑。同时,要结合政策资金持续扶持和“万企兴万村”等,将好的项目、现代绿色产业引进到乡村,形成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