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厚积薄发,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扬帆起航 湛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2021年06月30日 黄少娥、袁增伟、林露、顾大炜

昔日荒废滩涂变城市会客厅,金沙湾的蝶变,正是湛江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品质的缩影 彭镇强 摄

近日,40万吨“矿石湛江”轮满载货物首次成功靠泊湛江港,湛江港成为华南沿海第一个40万吨级世界级深水港 陈艺忠 摄

  

  文/黄少娥 袁增伟 林露 顾大炜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港城湛江依海而生。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这座北回归线上的湛蓝之城,在时代的海洋中弄潮逐浪,在历史的画卷中砥砺前行。

  1984年,湛江被列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的基因在这里扎根传承。

  如今,有着先行先试基因的湛江,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

  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明确了湛江“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发展目标,赋予湛江“服务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区”“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引擎”四大战略定位,提出了五个方面共25条支持政策,其含金量之高、突破性之强、覆盖面之广、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给湛江带来了又一次腾飞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当下,湛江紧紧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目标任务,主动对接服务“双区”建设,全面加强与海南深度融合紧密合作,打造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步入政策红利叠加期,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里,湛江正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海陆空齐头并进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

  

  一座城市的发展,渗透着交通的重要影响。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交通就是其身上的主动脉。

  1952年,粤西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湛江机场通航。

  1955年,黎湛铁路第一声火车长笛在湛江鸣起。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深水海港——湛江港投入使用。

  ……

  2018年,深湛高铁江湛段通车,湛江正式加入高铁“朋友圈”。

  2020年,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正式开港运营。

  斗转星移,几十年来,湛江为摆脱“交通末梢”的身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加快构建以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为主骨架的陆海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朝着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稳步前行。

  当下,“五龙入湛”图景加快实现——设计时速为350km的广湛高铁项目已开工建设,助力湛江融入“双区”陆路2小时交通圈;湛海高铁、合湛高铁、张海高铁(桂林至湛江段)正加快推进各项工作。

  随着徐闻港正式开港,从湛江经琼州海峡到达海南的时间,缩短至一个多小时,湛江与海南在经济、交通、旅游、民生等领域展开对接合作更加密切,海峡两岸“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深度融合局面正在逐渐形成。今年6月初,40万吨“矿石湛江”轮满载巴西淡水河谷铁矿石首次成功靠泊湛江港40万吨散货码头,湛江港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第一个成功满载靠泊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

  作为唯一一个以地级市身份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城市,湛江聚焦重大机遇,发挥港口城市优势,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竭力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港口群主通道。

  将视线从海上移至蓝天,广东第三大干线机场——湛江吴川机场计划于2021年底具备投产条件。该工程总投资约54.15亿元,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万吨的使用需求,并直接辐射粤西乃至北部湾城市群。正因如此,湛江迎来发展空港经济的绝佳机遇,湛江正以吴川机场建设为契机,同步配套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积极申报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空铁经济圈”。

  湾区成环,半岛成网。在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海陆空铁无缝对接的同时,湛江正加快形成覆盖半岛全域的高快速路网。东雷高速、调顺跨海大桥、汕湛高速吴川支线、湛江大道计划于今年建成;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湛江吴川机场高速、茂湛高速改扩建、湛徐高速乌石支线等工程正加快建设,形成城区连接外围快进快出的交通格局。

  

  现代产业迎来高光时期

  世界500强纷纷抢滩形成产业集群

  

  昔日的湛江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如今的湛江,现代产业遍地开花,湛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重点项目数量最多、完成投资额最高、产业集聚效应最强的高光时期。

  湛江正以“全力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四篇文章和“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五大产业发展计划为抓手,以重大工业项目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发展现代产业,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的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上一片火热,已云集了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巴斯夫、液化空气、中海油、广东太古可口可乐、中国诚通、中冶集团等8家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两年平均增长7.6%,排名全省前3位。

  如果你在夜晚登上东海岛,会发现璀璨的灯光为这座岛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这里承载着湛江的临港产业梦,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的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均坐落于此。

  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另一项目——廉江清洁能源项目配套工程已现场开工。当下,湛江正以雷州奋勇片区、东海岛片区和乌石片区为重点,谋划建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产业园区,目标直指“全省最大工业园区”。

  在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湛江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湛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湛江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同时,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2020年,粤西首个综合保税区——湛江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助力湛江以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南自贸港建设。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湛江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湛江农业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26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16件,居全省第一;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湛”字招牌享誉国内外。

  此外,湛江大力推进工业技改,实施技改企业971家,完成技改投资456亿元;建设粤西首家省级小家电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

  

  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则费煞思量。”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近年来,湛江以“绣花功夫”苦钻研,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要成片连片改造,以打造高端服务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地标群为目标,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老城区,要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的要领下,进行更新改造,增强老城区的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

  县域一级,要特色发展、协同发展——雷州加快建设雷州经济开发区,积极谋划承接海南自贸港产业转移园;廉江做大做强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徐闻正在谋划建设粤琼合作区……各县(市)融合发展,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广大乡村,要全面振兴。湛江市把乡村振兴作为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抓手”之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治建结合”全域推进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下大力气做优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每个农业大县“一县(市)一园”目标,湛江进入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环境最美、乡村经济发展最活、农民生活最优的时期。

  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群众。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群众关心的事,一件都不能落下。

  为了持续提高就业质量,湛江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十三五”期间培训技能人才22.89万人次。

  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湛江扎实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级教育强县、强镇(街)覆盖率达100%,10个县(市、区)成功“创现”,过去五年城区中小学学位增加12.9万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8万个。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5县(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完成70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成1457间规范化公建民营村卫生站。湛江还全力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建设全省高水平医院。

  为了还绿于民,湛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常态化推进“五清”“清四乱”,确保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推进5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5万亩。

  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湛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奏响了一曲城乡发展“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