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雕刻城市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永庆坊活化传统元素,成为品味广州文化、体验岭南魅力新窗口 2021年06月30日 典型案例

永庆坊焕新活化岭南文化 永庆坊供图


  上月,广彩国家级传承人陈文敏、广绣市级传承人王新元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驻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至此,非遗街区已汇聚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12间。

  从一片危旧老房到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创建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的改造方案经历过多次转变,最后,广州摒弃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转向修缮保护,用“绣花功夫”雕刻城市,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摒弃大拆大建,采取“微改造”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永庆坊位于有百年历史的西关老街恩宁路上,是岭南文化的荟萃之地。如今行走在永庆坊的古建筑群落间,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荔湾区住建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负责永庆坊旧城更新项目实施,他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见永庆坊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里历史多深厚,而是现状多破落。”

  据了解,改造项目并非一帆风顺,曾前后六易其稿。但因当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是以经济平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所做的方案,均会对旧城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始终未能确定。

  直至2010年,项目转变思路,第一次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取消部分“开膛破肚”的规划道路红线,保护旧的街区肌理和传统骑楼街,恢复河涌,实现红线避让紫线。2011年该规划以全票赞成通过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批。

  据悉,改造一方面注重突出岭南特色,对老建筑立面进行保护和修复,让新建筑也突出岭南风格;另一方面提升生活环境、满足消防要求,利于居民居住。

  

  注重业态引入,活化传统元素

  

  2016年9月,永庆坊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在业态引入上注重扶持文化属性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等传统岭南文化元素焕新活化。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西关永庆坊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

  不仅是永庆坊,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广州历史遗迹丰富。为了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近年来广州对泮塘五约、黄埔古港、沙面、北京路等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标均进行“微雕”,使其重焕活力,再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