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羊城晚报记者 柳卓楠 摄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
在井冈山的革命遗址参观,经常能看到一张张黑白肖像,上面简单的生平介绍里,生卒的“卒”,大多是在1927年、1928年、1930年……这些在20多岁、30多岁就壮烈牺牲的年轻烈士,为了党的事业永远地驻留在青春里。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贞,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是共产党人、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在井冈山斗争中坚守的理想信念。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巍巍井冈信念如炬
文/ 陈泽云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井冈山”这三个字一定不陌生。它是一个在教科书上、在党史教育中、在文学作品里被反复提及的熠熠生辉的时空坐标。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引领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中国革命这条独特的道路是如何开辟的?星星之火何以成为燎原之势,又能够给今天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启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这一次赴井冈山的寻访,就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绵延五百里的巍巍井冈,蕴含着革命历史的红色摇篮。沿着当年革命的轨迹,我们从朱毛会师的龙市来到一根灯芯照亮中国革命曙光的八角楼,再到“报道敌军宵遁”的黄洋界山头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地茨坪镇……连续多日的实地采访,我们在红色遗址中体会着革命的艰苦卓绝和军民同心的众志成城,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井冈山斗争既有胜利与辉煌,也有低迷与挫折。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之所以在胜利中奋进、在挫折中奋起,理想信念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在革命根据地处于危急之时,一些人怀疑过“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同志奋笔书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阐明红色政权的产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高举火把,播种却不问收获,支撑着他们的,恰恰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创造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今日的井冈山,满目苍翠,雨后清新的空气显示着生活的安闲甘甜,一排排火炬路灯点缀着城乡道路。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率先宣布脱贫摘帽,井冈山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得到了血脉传承。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井冈山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发展绿色经济,红绿相映,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也让寻访而至的我们备受鼓舞。
红船旁重温誓词 信仰传承更年轻
文/柳卓楠
至今我都无法忘记,3月时嘉兴南湖红船边那些老人家宣誓的背影。
今年3月,我与几位同事赴上海和嘉兴进行《回望初心再出发·红色圣地》系列采访。走访红色史迹,寻觅文物,对话守护者,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奇遇”。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新青年》创刊号、《游击队歌》手稿……当这些历史书中的画面真实出现在我眼前,那种惊喜和感动不言而喻。当然,感动之处还包括它们背后的一些人。这次我想谈一谈新闻背后,我遇到的那些特别的人。
第一位是一名90后文物保管员,贾怡萍。在我们去中共一大纪念馆库房拍摄时,怡萍负责讲解文物故事。穿着朴素的她很随和,对文物十分了解。聊天中得知,她家中三代人都在做文物保护工作,父亲与爷爷均在河南的博物馆任职。她自小就热爱研究历史文物,大学专业是历史学,毕业后便考到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在与怡萍的交谈中,我感受到她身上有一种平静和淡然,也许这是职业赋予她的气息。“从小耳濡目染,喜欢文物工作的氛围,能让人静下来,尤其是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怡萍说。
在嘉兴南湖红船边采访拍摄时,一群老人家让我“泪目”。他们是来自浙江温州的党员,都已年过花甲,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南湖。带队的是几名年轻人,他们帮着老人在红船边“排排站”,老人们右手握拳举起,向着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党员庄严重温入党誓词,我不禁眼中泛泪,内心澎湃。
引起我深思的是时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宋依璇。初见她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干练。80后的她讲话有种“魔力”,平静又吸引人。一小时的访谈中,她向我们讲述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寻访过程、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红蓝姊妹本”的故事……新时代该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她说红色文化是很年轻的,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们平均年龄28岁,放现在就是90后,但他们已经在建立一个伟大的政党,“100年过去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没有变,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们讲故事的方式,我们要运用现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红色文化也可以很潮……”
当我站在这些红色史迹旁,想象着100年前,和我同龄的年轻人们在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在用生命捍卫理想和信仰。那么100年后的我们呢?我们要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在宏大的历史叙述的背后,还藏着无尽的故事和感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记录。我想,这次的行程只是一个开始,我还将上路,还将再遇见……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
文/张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羊城晚报策划《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回望初心再出发·红色圣地》建党系列报道,第四站我们来到了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
1929年12月,在福建古田镇召开的古田会议,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新型人民军队由此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时值初夏,雨后放晴,整个古田小镇静谧怡然。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上,“古田会议 永放光芒”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大字下,白墙青瓦、苍山环抱的古田会议旧址庄严肃穆。
在采访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邓宇河时,他说,寄予“永放光芒”期望的革命旧址很多,但是古田会议会址这八个大字有深刻的政治出处。1960年9月,中央军委在会议中通过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决议时,明确提到:“古田会议所确立的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是永放光芒的。”到了1969年,为庆祝古田会议召开四十周年,这八个字被置于会址之后,大字用搪瓷烧制而成,虽然已经过去了52年,依然熠熠生辉。
永放光芒的不仅仅是古田会议,更是古田会议精神。如今,92年过去了,在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红色古田老区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眼前的古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阔平坦,街道干净整洁,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小楼林立,老百姓脸上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记者走在小镇的街头巷尾时,沿街商铺琳琅满目,每家门前都挂有红色文化标语等口号。在古田会议旧址附近,不少的旅游酒店、农家菜馆生意红火。据当地人介绍,每到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一位难求。古田小镇,已成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当记者行驶在干净宽敞的曙光路,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曙光路真正成为了当地居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曙光之路。